北京酒渣鼻医院地图 http://m.39.net/pf/a_8733714.html
?提示:点击上方"瑞安发布"↑↑↑ 温州在东晋时为永嘉郡,古称永嘉。两宋时期的温州(下辖永嘉、瑞安、平阳、乐清四县),文人学士,富商巨贾及大批匠人汇集温州,是温州文化经济史上的黄金时代。
影响温州人千年的永嘉学派,就催生于两宋时的“元丰九先生”。因为从他们开始,以永嘉地域命名的文化人群体,开始被世人所熟知。九先生分别是许景衡、赵霄、张煇、周行己、刘安节、刘安上、戴述、蒋元中、沈躬行,曾先后于宋神宗元丰至哲宗元祐时入太学学习。现代著名的永嘉学派研究学者周梦江先生在《叶适和永嘉学派》一书中说:“元丰九先生中对永嘉之学贡献最大的是周行己和许景衡。”周行己和许景衡都是瑞安人。明末清初学者黄宗羲、全祖望在《宋元学案·周许诸儒》中认为,周行己是永嘉学派开山祖。
而许景衡是九先生中官位最高、著作最多的,也是温州历史上第一个官至执政(宋称参知政事)并被正史立传的重要人物,他的著作《横塘集》二十卷,是瑞安人中最早入编明《永乐大典》和清《四库全书》的文学作品专集。年许景衡被评为瑞安十大杰出历史人物之一。
1
生性刚直不阿嫉恶如仇
仕途不顺一生三起三落
许景衡(-),字少伊,出生于瑞安白门里横塘村(今瓯海丽岙街道姜宅村)。因为他生于横塘,著诗《横塘集》,故世称“横塘先生”。清乾隆《瑞安县志》卷八《人物志》“许景衡,程子门人,字少伊,居白门里,再徙东山”,这一记载告诉我们,许景衡是出生在白门横塘,后来迁居东山的。北宋元祐八年()中进士,官至尚书右臣,一生三起三落。
△图为瑞安陶山镇新河头村许景衡纪念堂前门的墙面上,后人浮雕二十四孝石刻,栩栩如生。
许景衡生性刚直不阿,疾恶如仇;居官奉公廉洁,忧国忧民。在徽宗朝,面对内忧外患局面,当时把持朝政的王黼、蔡攸、蔡京等,为了取悦皇帝的欢心,动用几十万民夫启动“花石纲”劳役,营造皇家园林。许景衡敢于直言上书皇帝痛陈“财力匮乏在节用,民力困弊在恤民”,要求停止这种劳民伤财的劳役。因而为王黼等人所不容,被排斥出京。钦宗即位后,以左正言召,不久改任太常少卿兼太子谕德,迁中书舍人。那时朝廷中主战派与主和派斗争剑拔弩张,许景衡坚定地站在以李纲为主帅的主战派阵营,然而随着李纲被罢相,主战派的倒台,他随之被罢官。
南宋建炎元年(),高宗登基后,许景衡再次入朝为官。继而又因为宗泽辩护,得罪主和派汪伯彦、黄潜善等人,罢他为资政殿大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建炎二年,赴杭州途经瓜洲得暍疾(中暑),及至京口(镇江)而卒,享年57岁。
许景衡一生仕途不顺,多次遭受沉重的打击,但他始终心怀国家心念百姓,即使在被逐途中,他还惦记着朝廷的安危,临终前他端坐自语曰:“陛下宜近端人正士,以二圣苍生为念。”足见他是位当之无愧的一代忠臣。
南宋迁都临安后,朝廷发生内讧,宋高宗这才思念起许景衡,特追溢“忠简”。《宋史》称“既没,高宗思之曰:朕自即位以来,执政忠直,遇事敢言,惟许景衡。诏赐景衡家温州官舍一区。”
2
同学九人为温州文化开源导流
为永嘉学派注入文化精髓
温州地处东南偏远之地,自东晋置郡到北宋前期,学术上一直很荒芜。元丰年间,以许景衡、周行己、刘安节为代表的的元丰九先生陆续去京师求学,在瑞安掀起了一股“科举热”,而许景衡是这支科考大军的“先锋”。
许景衡描述其夫人陈氏:“其始嫁也,会家弟少雄欲游太学,无以为道路费,为斥奁具以资其行。”足见科举在温州地区的盛行。他与周行己、刘安节等九位温州学子不畏艰苦,排除经济、地理等困难,从温州走入京师这一学术中心,使温州这无闻之地渐渐进入大众视野。
许景衡等九人先后于宋神宗元丰至哲宗元祐时入太学学习。明弘治《温州府志》就已经载有“元丰太学九先生”称号,后来称为“元丰九先生”。他们为温州文化开源导流,不仅仅促进了科举业的兴盛,也催生了南宋永嘉学派的形成。
永嘉学派起源于北宋洛学与关学,而洛学与关学之所以能传入温州与许景衡有莫大关系。
许景衡有诗云:“我欲收心求克己,公知诚意在闲邪。”他在政坛多年,遇事敢言,勤政爱民,一直秉承关学之思想特色“以实用为贵,以涉虚为戒”,为后来永嘉学派“新儒学”注入文化精髓。
而洛学是北宋洛阳以程颢、程颐兄弟为首的学派,注重心性修养,践行“内圣外王”思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从而上达浑然与万物同体的仁者境界,作为九先生之首,许景衡心向往之。这在《横塘集》中有明确体现。
作为洛学的第一代传人,许景衡学术传承很短,只传到女婿萧振就终止了。《宋元学案》将萧振视作“横塘门人”,是第二代永嘉程学学者,永嘉学派创始人薛季宣早年追随萧振于四川制置使任上。
孙诒让曾这样评价许景衡的学术成就:“盖元丰九先生,惟忠简(许景衡)独后卒,名德亦最显。厥后永嘉学者后先辈出,多于忠简为后进,或奉手受业其门,靖康、建炎之际,永嘉之学几坠几复振,于忠简诚有赖哉。”
3
身后葬于何处至今成谜
抽水机旁的挡水板疑为其墓碑
许景衡去世后,“诏赐其家温州官舍一区”,但葬于何处,史书几无记载。
宋高宗即位初期,浙西军变,多地被占领,朝廷数次下令招安,效果却不明显,负责招安的朝廷官员反而被杀害。许景衡生前曾建议朝廷放弃招安,果断捉杀军贼。乡里人认为,许景衡生前敌人多,况且这些军贼离温州也不远,为避免死后被掘墓盗墓,其墓可能设置多座,故布疑阵。
在“农业学大寨”时期,原白门姜宅一带五个自然村合并成“联成大队”,在吹台山五凤楼山腰开荒种地,一些坟墓被挖开。有一块刻有“横塘”两字的墓碑,被当地人拉到地里,作为抽水机边的挡水板。
如今,这块墓碑静静躺在姜宅文化礼堂里。因为当年墓碑正面被水冲击过多,大部分文字已不可认,但是“瑞安帆游白门”“高宗”几个字,还是很清晰的。有人推测,这墓碑应该是许景衡的墓碑。
4
后人尊为“章安四贤”之首
晨练之地为皇帝赐名
如今,在瑞安西山的章安四贤祠内,高挂乡贤北宋许景衡、南宋陈傅良、元高明、明卓敬画像,许景衡被尊为“章安四贤”之首。许景衡后裔许希濂说:“瑞安旧称章安,章安四贤祠是瑞安市文物保护单位,修建于康熙年间。年,后人集资重新整修并在原有规模上扩大,才有了现在规模。虽然并非完全的修旧如旧,但是横梁那块‘四贤祠’匾额却是前人留下的。”
除了四贤祠外,位于东山上埠的舒啸台也因许景衡而地名。九百多年前,瑞安市区东山临近飞云江口,与东山接趾的安禄庙山(在瑞安城东门外约2.5公里处)有两块岩龙蜿蜒入海。站在这里的高处,放眼东方,海天一色,令人心旷神怡。据传许景衡经常在此晨练作深呼吸,他死后这个地方被宋高宗赐名为“舒啸台”。
乾隆《瑞安县志》卷十《杂志·古迹》记载“舒啸台:在清泉乡东山笔架岩左,许景衡居于此,‘舒啸’,高宗赐额,遗址存”。许景衡死后,高宗不仅“诏赐景衡家温州官舍一区”,并且还为他生前居住地命名,从中可见高宗对许景衡的眷恋之深。舒啸台为高宗赐额后,声名鹊起,至晚清的几百年间,一直成为瑞安民间游憩的好去处。
给编辑部投稿---?Email投稿Hot!
电子邮箱:
qq. 起于祥瑞之地,成于文化之功。三国至今,瑞安古城多年的历史浩浩荡荡,千年文脉源远流长,人文渊薮,大家垂范,素有“东南小邹鲁”之誉。循城市印记,寻文化传承。《玉海文史》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以重大历史事件再现、经典建筑点评、名人名仕及街巷名称典故介绍等,挖掘地方历史、弘扬传统文化,记录瑞安这座东瓯古城风土人情及城市变迁。文字参考:《叶适和永嘉学派》周梦江、《水师名将许松年》许希濂、《许景衡与舒啸台》王一川、《许景衡及其诗歌研究》王玉娇《横塘先生横塘来》翁德汉
组稿:市社科联
编辑:吴潇丨美编:江达富丨责任编辑:潘贤群
领略瑞安先辈风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