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可以说是中国的天文大年,先是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发射奔赴火星,再是现在嫦娥五号登月器已经成功完成月球采样后顺利升空,并且第一次将五星红旗在月面上成功展开。同一时间,位于加勒比地区波多黎各的美国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则陆续坍塌,直到12月1日,望远镜悬挂的接收设备平台当天坠落并砸毁了望远镜反射盘表面。这使得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彻底失去了维修的价值,只能宣布彻底“退役”。毋庸置疑,中国的太空探索的步伐正在加速,但我们与美国的太空探索的实力还有相当长的差距。要知道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早在年建成,运行将近60年,直到年中国的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天眼”建成,它一直都是全世界最大的单孔径望远镜。最重要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在人类的外太空的天文探测上面也有众多贡献。借着阿雷西博的“陨落”,我们就来盘点下人类在天文探索上的种种努力和成就吧。阿雷西博:宇宙探测站和地球信号塔阿雷西博望远镜地处大西洋加勒比海的波多黎各群岛之中,距离美国本土公里。阿雷西博不同于之前其他任何望远镜之处在于它是按照当地自然地貌改造而成的。工程师利用当地自然形成的一个碗状的石灰岩地形,建造出的一个直径为米的射电望远镜,远远超出当时最大口径不超过米的人造望远镜天文台。可以说,我国贵州黔南州平塘县的“天眼”射电望远镜也借鉴了类似的工程方法,这样可以减少工程施工量,也能进行很好的排水。阿雷西博望远镜的出现,成为与自然景观结合而成的天文学工程典范,同时也是人类天文学观测技术上的一个高峰。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不同于普通望远镜只接收可见光,它可以接受可见光之外的辐射波,比如宇宙星空发射到地球的射电波,天文学家可以借此观测那些肉眼看不见的低温目标或者弥漫在宇宙中的星际气体。人类通过这种特殊金属结构的望远镜来接收信号后,经过处理,就可以呈现出宇宙的实际影像。年之前,作为全球最大射电望远镜,阿雷西博可谓功勋卓著。年,投入使用不久的阿雷西博在对水星进行观测后,将水星的自转时间确定为59天,而非此前认为的88天。不久之后,阿雷西博又在蟹状星云的中心发现了一颗隐藏的脉冲星,也就是旋转的中子星。中子星是大质量恒星死亡之后的遗迹,它的存在颠覆了当时科学家对于物质状态的传统理解。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中子星存在的确凿证据,为天文学对恒星的生命演化过程的认识补齐了最后一块拼图。在此基础上,有天文学家通过阿雷西博再次发现两颗相互绕转的中子星,他们还通过这一发现获得了诺贝尔奖。此后,阿雷西博望远镜经过升级改造,从原本的金属网骨架添加了块可以独立调整的铝板,大幅提高了观测精度,将无线电信号的波段从兆赫提升到了0兆赫。此后,阿雷西博望远镜的探索能力更为惊人。在年,阿雷西博在太阳系外发现一颗新的脉冲星,并且确认脉冲星附近有三颗环绕它的行星,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太阳系外的行星,这意味着像地球这样的行星在宇宙中是普遍存在的,那么人类可能并不孤独。这一发现也让研究者获得了诺贝尔奖。从太阳系小天体到遥远的太空深处的脉冲星,阿雷西博获得了众多的“人类第一次发现”。而阿雷西博望远镜的另外一大贡献就是对于外星文明探索作出的努力。(阿雷西博信息)为了跟外星文明取得联系,年,阿雷西博望远镜向球状星团M13发射了一系列二进制代码信息,期望可以被潜在的外星文明接收到。这一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