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内向、缺乏自信、害怕社交的人,为改变自己,接触和学习了各种理论方法。这些常见的理论方法,主要有以下几大类。第一,用行动去战胜恐惧。第二,接纳自我,为所当为,顺其自然。第三,学会客观评价自己,多看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有些理论观点认为,一个之所以缺乏自信,主要是由于自我评价过低,所以要客观评价自己。它们建议把自己的优点罗列出来,每天多看自己的优点)第四,其他各种杂方法:自我暗示、自我激励、自我催眠进入α脑波状态,然后想象自己成功的样子,等等。如果你正在学习以上的某种理论方法,那你一定要认真阅读本文和以后我的文章。因为上述这些理论方法,我都亲身实践和检验过,并且为此我研究了很多年。我的亲身实践告诉我,这些理论方法,在我们刚接触时,感觉很有道理。但真正在你实践过程当中,你会发现,它们往往刚开始会有点效果,可时间长了,就越来越不起作用,结果,你又回到从前的老样子。并且,如“行动战胜恐惧”以及“接纳自我、顺其自然、为所当为”,这些道理似乎很正确,但却很难做到,因为它们缺少可操作性。比如:行动是战胜恐惧最有效的方法。这几乎是所有人的共识,并且许多励志书籍,以及心理学中的行为疗法中的暴露疗法,都建议我们用行动战胜恐惧。因为它非常符合我们的直觉,所以,几乎所有人都坚信不疑。而以下这些例子,为我们的直觉,也就是“行动是战胜恐惧最有效的方法”,似乎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比如我们小时候怕小狗小猫,经过多次接触之后,我们渐渐的就不怕了;再比如,刚开始从事建筑工作的人往往会恐高,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就不再恐高了。一些比较内向,害怕社交的人,从事一段销售工作,他们的内向性格,往往会有明显改善,并且会越来越自信和善于与人打交道。经过多次上台演讲锻炼,许多人可以战胜演讲的恐惧,在讲台上越来越从容,并且可以滔滔不绝的演讲。前面两个例子,文章再进行深入分析论证。后面两个例子,似乎是用“行动战胜恐惧”最强有力的证明。可我想说三个问题: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表面上看,是我们把自己暴露于恐惧的场景之中,然后我们慢慢适应了恐惧。而实质上,在这个表象下面有一个真正的原因。(我接下来会专门用一两篇文章做深入的探讨。)如果你的内向自卑、社交恐惧比较严重,你会发现,你想通过用“行动战胜恐惧”,你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你很难迈出第一步!为什么会这样呢?你想想看,要想用“行动战胜恐惧”,你首先要行动吧,可恐惧又会阻止你去行动,结果,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所以你会发现,用行动战胜恐惧,要想迈出第一步有多困难!上篇文章,我介绍了我们的培训中学员们做了大量的行为暴露训练,在当时有非常明显的效果,但是没过多久,学员又被“打回”到原形。我们一直坚信正确的理论或观点,如:行动是战胜恐惧最有效的方法;接纳自己、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不要追求完美;要想建立自信,就要多看自己的优点;不要在乎别人的看法,要做真实的自己;等等。为什么,这些我们坚信正确的道理或者理论,往往在实践中却不怎么好用呢?之前,我提过元认知这个概念,今天我们用“直觉和科学”这两个概念,来告诉大家,我们坚信的正确,有可能是错误的!重新审视我们所深信的那些心理理论及观点!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韩寒电影《后会无期》这句话,我们都不陌生吧,很多时候它都准确描述了我们心中的一种无奈。我们许多人为了改变,看了很多书,学习了很多理论,实践了很多方法,可是我们依然没有改变!当然,这也包括许多年前的我。于是,我们无奈的摇了摇头,把这句话说给自己也会说给别人听:哎,道理都懂,可就是做不到啊!那么,反问我们自己一下,我们认为的所谓的这个“道理”,是真的正确的“道理”吗?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再次重温一下“元认知”:百度一下这个概念:美国心理学家J.H.弗拉维尔提出的概念,即对认知的认知。在学生时代,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考试中,在解答某道题时,我们明明是按照自己认为最正确的答案去解的题,可当考试卷发下来的时候,大跌眼镜的是,我们所坚信正确的答案竟然是完全错误的!这,既是元认知。你对自己的元认知是:我这道题是完全正确的。可实践检验的结果却是,你的元认知则是错误的!这说明什么?说明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可能存在这种现象:我们对某些事物的认知有可能是完全错误的,但我们的元认知却坚信我们是正确的。好,当我们为了改变自己,试图去学习和实践各种理论方法的时候,其实,我们就已经有了一个自己并未察觉到的元认识——也就是你坚信你所学的某种理论、观点是正确的,并且丝毫不会怀疑。但前面考试的例子以及我们在生活中所犯的种种错误足以证明,我们经常坚信的东西可能是错误的。如果你开车的时候,你打开了手机里的导航软件开始导航,但这个我们坚信正确的导航地图存在着一些错误,那么,我们可能就无法通过这个导航的指导,让我们准确无误的到达目的地。因此,如果你曾经看过那么多书,学过那么多理论,实践过那么多方法,而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和效果时,我们除了觉得可能是自己没有学好和实践好这些理论方法,我们也完全可以有理由去重新审视、怀疑和检验我们所坚信的那些观点和理论。直觉与科学:人类认识世界,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我们的直觉,另外一种则是通过科学。举例:地心说和日心说:多年前古希腊时代的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也就是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围绕着地球在转。到了多年前,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他的《天体运行论》一书中提出了“日心说”,也就是地球和其他行星是围绕着太阳运转的。这个观点后经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用自己发明的天文望远镜的观测与论证,证实了哥白尼所提出的“日心说”。此后,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把其老师第谷多年的观测数据进行了严谨的计算和推论,不仅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并有力的证实了“日心说”。从此,“日心说”取代了“地心说”,登上了历史舞台!大家有没有发现,为什么一个错误的理论,人类却坚信了一两千年?!因为——直觉!!!也就是我们直观的感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当中也称作感性认识我们通过我们的肉眼,直观可以看到,早上太阳东升,傍晚太阳西落,而第二天早上,太阳又重新从东方升起,日夜星辰一直围绕着地球在运转。那么,我们的这个直觉,再加上当时的天文学家托勒密和科学家亚里士多德这些权威人士所提出的权威理论,使人们的直觉和权威理论相互印证,所以,人们毫不怀疑的相信了“地心说”这个错误的理论,并且还竟然愚蠢的相信了一两千年。比萨斜塔实验:我们上学的时候,都学过“比萨斜塔实验”,也就是“自由落体实验”。古希腊时代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断言说,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由于这种观点是出自于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口中(权威人士的权威理论),再加上这种观点非常符合我们的直觉:比如在生活中我们会观察到一只羽毛或一张纸肯定没有一个铁球下落的快,所以,人们一直相信重的物体下落快,而轻的物体下落慢。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颠覆了人们的直觉和亚里士多德曾经那么权威的理论。可问题是,同样和“地心说”一样是错误的观点,人们竟然也相信了一两千年。水下击靶实验:心理学家贾德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水中打靶实验,他把十一二岁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分成A、B两组进行水中打靶。对A组被试先教以光在水中的折射原理,B组则不教。结果发现,B组学生的成绩远低于A组,因为B组学生在射击的时候,完全相信自己的眼睛(相信直觉、直观,也就是感性认识),由于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折射的原理,所以他们都普遍射高了。而A组的学生,在他们头脑当中,实际上是由两条路径来指导他们射击的,一个是主观的直觉(这个和B组学生完全一样),另一个则是科学,也就是他们所学习的光线穿越水面的折射原理,而由于有了科学的认识,他们不再选择相信自己的直觉,而是选择了相信科学,因此,他们纠正了自己的视觉上的偏差,而把瞄准点放在了靶心的下方,于是,他们射中靶心的命中率大大高于B组。以上三个例子告诉我们,人类认识世界,是通过两个途径:一个途径,就是我们的直觉,也是感性认识;另一个途径,则是科学,也就是理性认识。并且,往往科学是反直觉的。想想也对,假如我们仅仅通过直觉,也就是拿眼睛一看这个世界,就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那我们还要科学干嘛?我们每个人不都可以轻易的成为科学家了吗?只要我们通过我们的肉眼,通过我们的直觉,直观的就能看到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那我们就不用上学学习那么多科学知识了,科学家也不用花那么多时间精力以及科学方法,去搞什么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了,直接用眼睛一看,就能看到这个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们做什么事都应该可以成功。因为我们通过直觉就能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然后,我们每个人都会按照客观规律去做事,那岂不是人人做任何事情都可以成功吗?可我们知道,这不是事实!所以,整个人类,当然包括你和我,在认识世界、认识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我们永远都有可能犯错,因为我们很有可能就盲目的相信了自己的直觉,而没有选择科学。因此,让我们一起去重新审视和检验,在我们的直觉里,曾让我们深信不疑的那些道理、理论和观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