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求是序言科学与哲学的最后一根链条

序言

如果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阻碍人类文明进步的关键因素?或者我们反过来问:什么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关键因素?

如果对关键因素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的话?我们给它做进一步的定义,所谓的关键因素就是初始的促进人的思想观念产生根本变革的因素。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基于自己的认知水准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但实际上它最准确的答案只有一个,就是人类视野的拓展。

人类从远古时代一路走来,在文明进步的道路上,从事物运动变化中探究真理,对事物的观察就是最初始的开端。

古代先哲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再加上总结归纳或逻辑推理,从而得出对自然万物的本原和其运动变化的规律。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老子,还是古希腊的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有诞生于古印度的思想家释迦摩尼,无不如此。

只是,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上,人们对自然万物的观察是有局限性的,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观察只能依靠一样东西,就是人的肉眼。

对自然万物更细微的观察,以及更广阔的宇宙范围的观察,人们无能为力,一筹莫展。

因此,古代先哲们基于对自然万物局限性的观察,得出的对自然万物本原的解释以及运动变化规律的总结,往往很粗糙。

很多先哲们的思想理论看起来很“合理”,由于观察的局限性,这些思想理论无法得到验证,后世人们给这样的思想理论一个专用的名词,叫作“学说”。

比如说,原子学说,诞生于公元前年的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就已经提出来了。

德谟克利特的观点是这样的,大家可以体会一下在年前,这样的观点提出来是多么的令人惊叹:

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

就是这样的观点,在德谟克利特所处的时代,注定只能称之为“学说”。

因为这样的观点提出来之后,有些较真儿的人就会反问:你说是就是啊?你凭什么这么说?怎么证明你说的就是对的?

对于这样的一连三问,想必,德谟克利特只能双手一摊,回答道:这个没法证明,这只是我根据想象推断出来的,你们爱信不信吧。

在人类还只能凭借肉眼观察世界的时代,人们无法看到更为细微的物质结构,这种情况实属无奈。

对于更为宏观的宇宙,情况同样如此。

即便哥白尼提出了崭新的伟大的“日心说”,其思想理论还只能称之为“学说”,和德谟克利特提出的“原子学说”面临着同样的境遇,人们无法看到更为宏观的宇宙结构,这样的理论无法得到完全的证实。

和“地心说”一样,哥白尼的“日心说”更多地是合理想象、总结归纳和逻辑推理的结果,在天文观测还只能是肉眼观测的时代,人们对宇宙的观察和青蛙坐在井底观察天空差不多。

而就在布鲁诺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的前后二十年时间里,人类文明的进步迎来了关键性的转变。

年,荷兰的眼镜商亚斯·詹森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显微镜。年,另一个荷兰的眼镜商汉斯·李波儿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望远镜。

“两镜”的发明,使得人类的视野终于突破肉眼的局限,能够看到更为微观和宏观的物质世界。

而且,随着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不断改进,人类的视野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上以指数级的增长速度持续拓展,几十倍、上百倍、上千倍甚至更高倍数的显微镜和望远镜不断被发明出来。

现如今,人类制造的最高倍数的显微镜能将被观察的物体放大到一亿倍以上,能够清晰地观察到物体的原子结构,而由人类制造的最大的太空望远镜能够观察到距地球数百亿光年的星体。

在望远镜发明一年后,年,意大利的天文学家伽利略创制了倍数更高的天文望远镜。借助天文望远镜,伽利略看到了太阳黑子、土星光环、木星的卫星、月球崎岖不明的表面,以及银河系中更多数量的恒星。

这就好比青蛙虽然还坐在井底,但视野已经向外延伸,跃出井口,看到了井外更为广阔的天地。

有了更为广阔的视野,人们就能更清晰地看到行星运行的轨迹,它们确实是围绕着太阳转动的,地球和它们一样只是围绕太阳转动的其中一颗行星。

继布鲁诺和开普勒之后,伽利略以更有力的证据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在天文学家们持续有力的攻击下,被宗教教义纳入囊中一千多年的“地心说”已变得风雨飘摇。但宗教教义的掌控者罗马教廷仍然不死心,对“日心说”的打压上演了最后的疯狂。

年,经宗教裁判所审判,判决伽利略终身监禁。

伽利略先后被软禁在罗马和弗洛伦萨的家中,直至年离世。

而就在伽利略离世一年后,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之一的牛顿在英国诞生。

年,34岁的牛顿出版了《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书中牛顿对物体的万有引力和运动三大定律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至此,人类对自然万物运动变化规律的科学阐述,终于拼上了最后一块版图,牛顿以一己之力将人类文明带进了科学的大门。

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给了宗教维护的“地心说”最后的致命一击,关于“地心说”的一切,如风吹雨打花落去,最终成为明日黄花,淹没在人类文明历史的尘埃中。

而且,相比于“日心说”,万有引力定律才是阐释自然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

因为,哥白尼等天文学家通过合理想象、逻辑推理、天文观测和数学计算能够得出行星是围绕太阳运转的,并计算出行星运算的轨迹和周期,但都无法回答一个问题,就是:

为什么行星会围绕着太阳运转?

当这个问题问出来的时候,人们就会猛然惊觉:问题确实没有得到完全解决。一个巨大的问号再次笼罩在人们心头。

既然行星是围绕着太阳运转的,那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运动呢?

在牛顿之前,没有人能够给予合理的回答。

因此,行星围绕太阳运动,和地表上水往低处流、苹果熟了会向下落在地上的性质一样,都属于现象规律,是对事物运动现象规律的阐述,阐述事物是以什么样的形式运动的。

区别只是,水往低处流、苹果熟了向下落在地上,是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在人们还只能仅凭肉眼观察的时候,这些现象完全在人的视野范围之内,而行星围绕太阳运动,则超出了人的视野范围。

人们能够通过测量水的流速计算出河流的径流量,能够通过测量苹果落地的时间计算出苹果下落的平均速度。但在牛顿之前,水为什么向下流,苹果熟了为什么会向下落在地上,同样没有人能够给予合理的回答。

但古代先哲还是有人尝试给予回答的。

比如,这样的问题,如果在年前问老子,老子会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而多年前中国的理学家们,回答会更简洁一些:因为有一个天理在主宰着自然万物的运动变化。

但道是什么?天理又是什么?

这又是让人如堕五里雾中的概念。

既然无法给出准确清晰的解释,这样的思想理论也只能称之为“学说”。

而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发表,这一局面得到了彻底的改观。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无论是行星围绕太阳运转,还是水往低处流,或者是苹果熟了向下掉落在地上,它们都是因为万有引力在发挥作用。

行星围绕太阳运转,是因为每天在头顶上走一遭的太阳很给力。

而水往低处流、苹果熟了掉落在地上都是因为双脚下面的地球很给力。

牛顿不仅指明了物体运动的根本原因是相互之间的万有引力,而且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给出了准确的数学方程式。

牛顿《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的出版,是人类文明史上又一次划时代的事件,而且相比于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所揭示的自然万物运动规律更加震撼人心。

根据牛顿给出的数学方程式,人们可以对自然万物的运动做出精确的计算。以牛顿力学为基础,人们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和认知开始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

以科学的原则为指导,更多的科学理论和技术不断问世,在不到年的时间里,三大工业革命先后引发,由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人类社会经济爆发式增长,将人类的物质文明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未完待续)

本书《格物求是》的宗旨是以中华文明元典周易的基本原理链接物质科学规律与辩证哲学规律,构筑新的哲学逻辑基础,贯通中国传统道家、儒家、佛家思想理论,并融合西方先进的思想理论,将其统一于一个理论体系中,从而形成新的哲学理论体系。

内容持续更新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jingyana.com/gyqd/126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