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经、带、胎、产、杂症我们先了解带下病:
外阴炎:
中医辩证施治:清热解毒,利湿,止痒。
外阴炎是由于病原体侵犯或受到各种不良刺激引起的外阴发炎,可独立存在,更多时与阴道炎、泌尿系疾病、肛门直肠疾病或全身性疾病并发,或为某些外阴疾病病变过程中的表现之一。临床表现为外阴皮肤瘙痒、疼痛、烧灼感甚至肿胀、红疹、糜烂、溃疡。
病因:
1.外源性感染:病原体可为大肠杆菌、滴虫、真菌、病毒等。
2.异物刺激:如尿液、粪便、异常的阴道分泌物等。
3.全身性疾病的局部症状:如糖尿病等。
临床表现:
外阴皮肤瘙痒、疼痛、烧灼感甚至肿胀、红疹、糜烂、溃疡,病久皮肤可增厚、粗糙、皲裂甚至苔藓样变。常见的外阴炎有以下几种:
1.非特异性外阴炎
多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
2.霉菌性外阴炎
常与霉菌性阴道炎同时存在,可见到豆渣样分泌物,病损表面有时有白色苔状物覆盖。
3.婴幼儿外阴炎
外阴皮肤黏膜潮红、痒痛,可导致阴唇粘连。
4.前庭大腺炎
一侧大阴唇部位红、肿、热、痛,于大阴唇下1/3处形成硬结,有波动
感及压痛,即形成前庭大腺脓肿。脓肿有时可自行破溃。
5.性病
外阴尖锐湿疣、软下疳、生殖器疱疹、淋病等。
阴道炎:
中医辩证施治:清热利湿,止带止痒。
正常情况下有需氧菌及厌氧菌寄居在阴道内,形成正常的阴道菌群。任何原因将阴道与菌群之间的生态平衡打破,也可形成条件致病菌。临床上常见有:细菌性阴道病、念珠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老年性阴道炎、幼女性阴道炎。
病因:
1.细菌性阴道病
正常阴道内以产生过氧化氢的乳杆菌占优势。细菌性阴道病时,由阴
道内乳杆菌减少、加德纳菌及厌氧菌等增加所致的内源性混合感染
2.念珠菌性阴道炎
(1)80%~90%病原体为白假丝酵母菌,酸性环境易于生长,为双相菌
(酵母相、菌丝相)。
(2)患者阴道pH在4.0~4.7,常4.5。
(3)条件致病菌(酵母相→菌丝相)。
(4)常见诱因:妊娠、糖尿病、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及广谱抗生素。
(5)其他诱因:胃肠道假丝酵母菌、着紧身化纤内裤、肥胖者。
3.滴虫性阴道炎
(1)阴道毛滴虫适宜在温度25℃~40℃、pH5.2~6.6的潮湿环境中生长。
(2)月经前后阴道pH改变,月经后接近中性,滴虫易繁殖。
(3)患者的阴道pH一般在5.0~6.5,多数6.0。
(4)寄生于阴道、尿道或尿道旁腺、膀胱、肾盂、男方包皮褶皱、尿道、前列腺。
(5)常与其他阴道炎并存。
4.老年性阴道炎
绝经后妇女因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壁萎缩,黏膜变薄,阴道内pH增高,局部抵抗力降低,其他致病菌过度繁殖或容易入侵引起炎症,以需氧菌为主。
5.幼女性阴道炎
因婴幼儿外阴发育差、雌激素水平低及阴道内异物等造成激发感染所致,常见病原体有大肠埃希菌及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临床表现:
1.细菌性阴道病
10%~40%患者无临床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有鱼腥味,尤其性交后加重,可伴有轻度外阴瘙痒或灼热感。检查见阴道黏膜无充血的炎症表现,分泌物特点为灰白色,均匀一致,稀薄,长黏附于阴道壁,容易将分泌物从阴道壁拭去。
2.念珠菌性阴道炎
(1)外阴瘙痒、灼痛、性交痛。
(2)尿频、尿痛。尿痛特点是排尿时尿液刺激水肿的外阴及前庭导致疼痛。
(3)特征分泌物:白色稠厚呈凝乳或豆渣样。
(4)外阴炎-地图样红斑、水肿、抓痕。
(5)阴道炎-水肿、红斑、白色膜状物。
3.滴虫性阴道炎
(1)阴道分泌物增多特点:稀薄脓性、黄绿色、泡沫状、有臭味。
(2)外阴瘙痒部位:阴道口和外阴。
(3)若合并尿道感染:尿频、尿急、尿痛,有时可见血尿。
(4)不孕:阴道毛滴虫能吞噬精子,阻碍乳酸生成,影响其在阴道内存活。
(5)检查见:阴道粘黏膜充血,散在出血斑点,“草莓样”宫颈后穹隆多
量白带,呈灰黄色、黄白色稀薄液体或黄绿色脓性分泌物,常呈泡状带滴虫者阴道黏膜无异常改变。
4.老年性阴道炎阴道分泌物增多,外阴瘙痒等,常伴有性交痛。
5.幼儿性阴道炎主要为阴道脓性分泌物及外阴瘙痒。
宫颈炎:
中医辩证施治:清热疏肝,利湿止带。
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包括子宫颈阴道部炎症及子宫颈管黏膜炎症。因子宫颈管阴道部鳞状上皮与阴道鳞状相延续,阴道炎症均可引起子宫颈阴道部炎症。由于子宫颈管黏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抗感染能力较差,易发生感染。临床多见的子宫颈炎是急性子宫颈管黏膜炎,若急性子宫颈炎未经及时诊治或病原体持续存在,可导致慢性子宫颈炎症。
常见症状:
阴道分泌物增多,呈黏液脓性,阴瘙痒、灼热感。
病因:
1.急性子宫颈炎
(1)性传播疾病病原体淋病奈瑟菌及沙眼衣原体,主要见于性传播
疾病的高危人群。
(2)内源性病原体部分子宫颈炎的病原体与细菌性阴道病病原体、
生殖支原体感染有关。
2.慢性子宫颈炎
慢性子宫颈炎症可由急性子宫颈炎症迁延而来,也可为病原体持续感染所致,病原体与急性子宫颈炎相似。
(1)慢性子宫颈管黏膜炎病变局限于颈管黏膜及黏膜下组织,宫
颈阴道部光滑,外口流脓性分泌物,颈管黏膜增生外突,宫颈口充
血发红,宫颈肥大。
(2)子宫颈息肉由慢性炎症长期刺激使宫颈管局部黏膜增生并向
宫颈外口突出而形成
(3)子宫颈肥大慢性炎症→宫颈组织反复充血、水肿,腺体及间
质增生→宫颈不同程度肥大。
临床表现:
1.急性宫颈炎
大部分患者无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呈黏液脓性,引导分泌物刺激可引起外阴瘙痒及灼热感。此外,可出现经间期出血、性交后出血等症状。若合并尿路感染,可出现尿急、尿频、尿痛。若为淋病奈瑟菌感染,因尿道旁腺、前庭大腺受累,可见尿道口、阴道口黏膜充血、水肿以及多量脓性分泌物。
2.慢性宫颈炎
多无症状,少数患者可有阴道分泌物增多,淡黄色或脓性,性交后出血,月经间期出血,偶有分泌物刺激引起外阴瘙痒不适。妇科检查可发现子宫颈呈糜烂样改变,或有黄色分泌物覆盖子宫颈口或从子宫颈口流出,也可表现为子宫颈息肉或子宫颈肥大。
1.急性子宫颈炎
出现两个特征性体征之一、显微镜检查子宫颈或阴道分泌物白细胞计数增多,可作出急性子宫颈炎症的初步诊断。子宫颈炎症诊断后,需进一步做衣原体及淋病奈瑟菌的检测。
(1)两个特征性体征具备一个或两个同时具备:①在子宫颈管或子宫颈管棉拭子标本上,肉眼见到脓性或黏液脓性分泌物。②用棉拭子擦拭子宫颈管时,容易诱发子宫颈管内出血。
(2)白细胞检测子宫颈管分泌物或阴道分泌物中白细胞数增多,后者
需排除引起白细胞数增多的阴道炎症。
(3)病原体检测应作衣原体及淋病奈瑟菌的检测,以及有无细菌性阴道病及滴虫性阴道炎。
2.慢性子宫颈炎
根据临床表现可初步做出慢性子宫颈炎的诊断,但应注意将妇科检查所发现的阳性体征与子宫颈的常见病理生理改变(宫颈CIN癌或早期宫颈)进行鉴别。
盆腔炎:
中医辩证施治:清热利湿,益气逐瘀,止带止痒
盆腔炎即盆腔炎症,是指女性盆腔生殖器官、子宫周围的结缔组织及盆腔腹膜的炎症。慢性盆腔炎症往往是急性期治疗不彻底迁延而来,其发病时间长,病情较顽固。细菌逆行感染,通过子宫、输卵管而到达盆腔。但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妇女都会患上盆腔炎,发病只是少数。这是因为女性生殖系统有自然的防御功能,在正常情况下,能抵御细菌的入侵,只有当机体的抵抗力下降,或由于其他原因使女性的自然防御功能遭到破坏时,才会导致盆腔炎的发生。
病因:
1.产后或流产后感染分娩后产妇体质虚弱,宫颈口因有恶露流出,未及时关闭,宫腔内有胎盘的剥离面,或分娩造成产道损伤,或有胎盘、胎膜残留等,或产后过早有性生活,病原体侵入宫腔内,容易引起感染;自然流产、药物流产过程中阴道流血时间过长,或有组织物残留于宫腔内,或人工流产手术无菌操作不严格等均可以发生流产后感染。
2·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如放置或取出宫内节育环、刮宫术、输卵管通液术、子宫输卵管造影术、宫腔镜检查、黏膜下子宫肌瘤摘除术等,由于术前有性生活或手术消毒不严格或术前适应证选择不当,手术后急性感染发作并扩散;也有的患者手术后不注意个人卫生,或术后不遵守医嘱,同样可使细菌上行感染,引起盆腔炎。
3.经期卫生不良
若不注意经期卫生,使用不洁的卫生巾和护垫,经期盆浴、经期
性交等均可使病原体侵入而引起炎症。
4.邻近器官的炎症直接蔓延最常见的是阑尾炎、腹膜炎时,由于它们与女性内生殖器官毗邻炎症可以通过直接蔓延,引起盆腔炎症;患慢性宫炎时,炎症也可通过淋巴循环,引起盆腔结缔组织炎。
5.其他慢性盆腔炎的急性发作等。
临床表现:
盆腔炎症有急性和慢性两类:
1.急性盆腔炎症其症状是下腹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腹痛为持续性,活动或性交后加重。若病情严重可有寒战、高热、头痛、食欲不振。月经期发病者可出现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若盆腔炎包裹形成盆腔脓肿可引起局部压迫症状,压迫膀胱可出现尿频、尿痛、排尿困难;压迫直肠可出现里急后重等直肠症状。急性盆腔炎进一步发展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败血症、感染性休克,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2.慢性盆腔炎症是由于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慢性盆腔炎症的症状是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其次是月经异常,月经不规则。病程长时部分妇女可出现精神不振、周身不适、失眠等神经衰弱症状。往往经久不愈、反复发作,导致不孕、输卵管妊娠,严重影响妇女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