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又名‘一阳生’,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地雷复卦,称为冬至一阳生。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
比较常见的是,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俗话说:“冬至到,吃水饺。”而南方则是吃汤圆,当然也有例外。各地食俗不同,但吃水饺最为常见。
中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逐渐变长,夜间逐渐变短,所以,有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另外,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关于“数九”,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冬至养生
“气始于冬至”。因为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
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这个阴阳交接的时候艾灸神阙穴是激发身体阳气上升的最佳时间。
针灸通穴
在冬至前后四天,加上冬至这一天共九天中,可以通过用艾条灸神阙穴的方法养生。把艾条点着后以肚脐为中心,熏灼肚脐周围就可以了。注意不要烫到皮肤,有温热的感觉即可。每天一次,每次15—20分钟。
神阙穴是五脏六腑之本,为任脉、冲脉循行之地、元气归藏之根,为连接人体先天与后天之要穴。艾灸神阙穴可益气补阳,温肾健脾,祛风除湿,温阳救逆,温通经络,调和气血,对身体非常有好处,甚至会使人第二年都少生病。
起居宜忌
冬至在养生学上是一个最重要的节气,主要是因为“冬至一阳生”。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节,患心脏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患“中风”者增多,天冷也易冻伤。
因此,在寒冬季节,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来说,要特别提高警惕,谨防发作,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注意防寒保暖。在气温降到0℃以下时,要及时增添衣服,衣裤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软宽松,不宜穿得过紧,以利血液流畅。
2.合理调节饮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烟,不过度劳累。
3.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绪要稳定、愉快,切忌发怒、急躁和精神抑郁。
4.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如平时坚持用冷水洗脸等,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
5.随时观察和注意病情变化,医院检查,服用必要的药物,控制病情的发展,防患于未然。
严冬时节还要注意老人的低体温。低体温是以35℃为界限,低于35℃者为体温过低。由于老人出现低体温后,可能无任何不适与痛苦,所以往往容易被忽视。体温过低的老年患者,发病多缓慢,甚至危及生命时也无明显症状。这类病人一般不出现寒战,但得不到及时治疗就会出现意识模糊。语言不清,继而昏迷,体温随即降至30℃以下。此时,患者脉搏及呼吸甚微、血压骤降、面部肿胀、肌肉发硬、皮肤出现凉感。因此,在寒冷的冬季,老人的居室应采取防寒保暖措施。
女性冬至养生
中医认为:女性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属性,女属阴,为凉性。因此,女性如果不注意保暖就会出现月经不调、痛经等不适症状。所以,女性更多的需要温暖的呵护。那么,冬季女性该如何养生呢?
1.注意防寒保暖
女性属寒性体质,因此,日常中应少吃寒性的食物,尤其是在处于生理周期的时候,更要注意饮食的科学性。冬季外出要注意防寒保暖,加强颈、腹部的保暖,不可因美观而减少衣物,一旦受凉,容易导致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状,损害健康。
2.坚持晚间泡脚
中医认为,人体中的寒气是由大地经足部进入人体的,因此,多泡脚可有效帮助女性保暖。但泡脚一定要坚持,不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只有长期坚持,才能起到保健养生、防寒保暖的功效。
3.适量进补
冬至时节天气寒冷,人体需要足够的能量来抵御寒冷,而肉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有补气活血,温中暖下的功效,是进补的佳品。女性冬至吃些肉类可中和寒气,加快内分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来应对严寒。
4.注意养肝护肝
对于女性,肝脏这个器官有着额外的重要作用。中医认为,女性肝为主,有疏通经血之用。因此,一旦伤肝,女性就会出现妇科方面的问题。所以,女性要注意养肝、护肝,不可动怒。日常应多吃养肝食物,如菠菜、芹菜、莴笋、大蒜等。
农历十一月事宜
《孝經緯》曰:“小雪後十五日,斗指壬,為大雪,言積陰為雪,至此栗烈而大矣。後十五日斗指子,為冬至,陰極而陽始至,日南至,漸長至也。”《白虎通》曰:“始律黃鐘何?黃,中色也。鐘,動也,言陽氣動於黃泉之下,欲養萬物也。”《樂志》曰:“辰子,子者,孳也,言陽氣至此更滋生也。”《呂氏》曰:“仲冬為暢月。”
《月纂》:“天道東南行,作事出行宜向東南,吉。”
“冬至日陽氣歸內,腹中熱,物入胃易消化。”
“冬至日陽氣歸內,腹中熱,物入胃易消化。”
《纂要》曰:“共工氏子不才,以冬至日死,為疫鬼,畏赤小豆,是日以赤小豆煮粥厭之。”
《月令》曰:“君子齋戒慎處,必檢身心。身欲寧,去聲色,禁嗜欲,安形性,事欲靜,以待陰陽之所定。凡此以微陽方生,陰未退,聽陰陽相爭而未定,故君子當齋戒以待之。凡事與夏至同。此又當謹之至者,彼只止言節,此只卻言禁,蓋仲夏之陰猶微,而此時之陰猶盛。陰微則盛陽未至於甚傷,陰盛則微陽當在於善保。故坤復之月宜靜攝為最。”
《七簽》曰:“是月初十日,取枸杞葉煎湯洗浴,至老光澤。十五、十六日,俱宜沐浴。”
《千金月令》曰:“是月可服補藥,不可餌大熱之藥,宜早食,宜進宿熟之肉。”
又曰:“至日,於北壁下厚鋪草而臥,以受元氣。”
《纂要》曰:“是月初十日,宜拔白髮。”
《五經通義》曰:“至後陽氣始萌,陰陽交精,萬物始成,氣微在下,不可動泄。”
《保生心鑒》曰:“子月,火氣潛伏閉藏,以養其本然之真,而為來春發生升動之本。此時若戕賊之,至春升之際,下無根本,陽氣輕浮,必有溫熱之病。”
《簡易方》:“冬至日鑽燧取火,可免瘟疫。”
《仙經》曰:“十一日天倉開,宜入山修道,修啟福齋。”
《歲時雜記》:“至日,以赤小豆煮粥,合門食之,可免疫氣。”
“冬至煎糖彩珠,戴一陽巾。”
农历十一月事忌
《纂要》曰:“是月勿食龜鱉肉,令人水病。勿食陳脯,勿食鴛鴦,令人惡心。勿食生菜,發宿疾。勿食生韭,多涕唾。勿食黃鼠,損神氣。勿食蝦蚌帶甲之物,勿食獐肉,動氣。勿食火焙食物。”
《翰墨全書》曰:“是月二十五日為掠剩大夫忌,勿犯交姤,凶。至後十日,夫婦當戒容止。”
《纂要》曰:“是月十二日、二十二日,忌裁衣交易。”
《千金翼》曰:“冬至後庚辛日,不可交合,大凶。”
又曰:“勿枕冷石鐵物,令人目暗。”
又曰:“初四日勿責譴下人,大忌。”
又曰:“十一日不可沐浴,勿以火炙背。”
又曰:“勿食螺螄螃蟹,損人志氣,長尸蟲。”
《雲笈七簽》曰:“二十日不宜遠行。二十日不可問疾。不用子日,犯月建,作事不吉。”
《禮儀志》曰:“至日鑽燧取火,可止瘟病。是日勿多言,當閉關靜坐,以迎一陽之生,不可用作。”
《雲笈七簽》曰:“仲冬腎氣旺,心肺衰,宜助肺安神,調理脾胃。無乖其時,勿暴溫暖,勿犯東南賊邪之風,令人多汗,腰脊強病,四肢不通。”
农历十一月修養法
仲冬之月,寒氣方盛,勿傷冰凍,勿以炎火炙腹背,毋發蟄藏,順天之道。卦復,復者,反也,陰動於下,以順上行之義也。君子當靜養以順陽生。是月生氣在戌,坐臥宜向西北。
孫真人《修養法》:“是月腎臟正旺,心肺衰微,宜增苦味,絕鹹,補理肺胃,閉關靜攝,以迎初陽,使其長養,以全吾生。”
是月也,一陽來復,陽氣始生,喻身中陽氣初動,火力方微,要不縱不拘,溫溫柔柔,播施於鼎中。當撥動頂門,微微挈之,須臾火力熾盛,逼出真鉛。氣在箕斗東南之鄉,火候造端之地。
《靈劍子》導引法以一手托膝,反折一手抱頭,前後左右為之,凡三五度。去骨節間風,宜通血脈,膀胱、腎臟之疾。
内容载自(少林药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