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祝各位女生,节日快乐,今晚一定要吃鸡腿!如果没有鸡腿的,可以留言给熊猫,熊猫给你鸡腿。童叟无欺。
然后进入正文。
一多年不联系的女同学,今天突然发给我一张报告,说重度宫颈糜烂,问我要不要手术。
啊,我什么时候成为妇科专家了。事实上,我对妇科的了解是很贫瘠的,但自从结婚后,我就开始主动了解妇科知识,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诊治病人,而是为了生活。你懂的。
她告诉我,说医生给她诊断了宫颈糜烂,建议做激光手术,具体不大清楚。我问她第一个问题是:你在哪里看的病?
她告诉我说,在XXX(高大上的名字)医院,医院。医院肯定有好有坏,但在我的周围,在我接触的周围,医院还是“坏的多”,为啥,因为我亲自体验过被她们恐吓、忽悠,那是好几年前的事情了,不提也罢。
女性朋友们,如果你热爱生活,热爱科普,热爱看朋友圈的谣言粉碎机,相信你一定看到过这样的结论:宫颈糜烂不是病,那是一个过时的叫法了,不需要治疗。
如果你看到过,那么恭喜你,说明你起码懂得一点点,不大会容易受骗。如果你听都没听过这样的说法,并且一旦被人说你是宫颈糜烂就心惊胆战,那你就tooyoungtoosimpl了。
网络上很多妇科权威人士都对宫颈糜烂做过科普,包括田吉顺、龚晓明医生等,非常通俗易懂。我借助龚晓明医生的话:
中国医学生的统编教材,在年之前的《妇产科学》上,宫颈糜烂一直是作为一个标准的疾病存在的,甚至有谈到它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但是实际上,那是一个错误的认识。中国的妇产科学,和国际脱轨了多年。在之前妇产科大夫,把宫颈生理期出现的宫颈的柱状上皮外翻当做是一种病理现象了,所以加以诊断。在年,本科生的第7版《妇产科学》教材,在其前言中明确表示:要和国际接轨,重视知识更新……不断更新临床诊断治疗标准。例如取消“宫颈糜烂”病名,以“宫颈柱状上皮异位”生理现象取代。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国内是应该要取消“宫颈糜烂”这一诊断的,但是由于不少医师知识更新缓慢,哪怕是在本科生教材修订这个诊断以后5年,仍然有很多医师在诊断“宫颈糜烂”。
上述这段话非常非常重要,即便你不是学医的,不是医务人员,你也应该看得懂,宫颈糜烂其实没有你想到的那么可怕,啊,糜烂了,代表生活糜烂,宫颈糜烂,反正就是不好的事情,错了,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了。
大部分宫颈糜烂其实并不是糜烂,而是上述说的生理现象,但有少部分宫颈炎、宫颈癌等妇科疾病会表现出宫颈糜烂的样子,这些就是真正的宫颈糜烂,是真的有问题,我们就要治疗了,我们治疗的是宫颈炎,治疗的是宫颈癌,而不是治疗宫颈糜烂。
以上是我一个门外汉对宫颈糜烂的理解,当然我这个理解是建立在别人科普的前提和相应教科书之上的,并没有临床经验。氮素,这应该是正确的,应该是主流的。那么,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大夫在诊断宫颈糜烂呢?而且是轻而易举地诊断宫颈糜烂呢?还声称用什么高科技手段治愈宫颈糜烂?
这里涉及两个可能性:第一,这个医生平时没看书,知识都是以往的观念,根深蒂固,没有与时俱进,这种医生是要被淘汰的;第二,有人明知故犯,故意用宫颈糜烂的口号来吸引女性群体,妖言惑众,从而获得利益。
医院,但你肯定在网络上看到过这些广告:
以前我们总是痛骂某度,但这次是这个转一圈的家伙明目张胆的张贴广告:
还没完,先把这些广告都贴完了,才轮到真正意义上的科普:
上述“宫颈糜烂”的词条才是靠谱的,但这个地位低下的下等词条只能屈居第五以外,所以很多女性朋友一搜索宫颈糜烂,自然而然先看到上述那些嘴脸丑恶的广告。没错,大家都要混口饭吃,但是,混饭吃也不能明目张胆地胡作非为。
我们平时数落的X度,在宫颈糜烂的词条上,这次倒是认真了一回,让我刮目相看:
靠谱的东西排在第一,这本应该是常态,但我却有种“难得哦”的感受,怎么说呢,鼓励一下吧。
女性朋友,当你又妇科问题的时候,医院看,医院,市医院,县医院,镇医院,医院等等,一般都是正规的,而那些名字取得非常好听的,比如什么勃艾,好佳.....一听就不是正经人,进去的时候要小心,当被诊断为宫颈糜烂时,要气定神闲,不要害怕,果断走人,医院,重新检查,看看到底是不是真的有问题。
记住哦,大部分宫颈糜烂不是病,但少数可能有问题,这部分有问题的并不是说宫颈糜烂本身的问题,而是有可能是宫颈炎、宫颈癌等问题表现出来的问题。
不要在被人家说的宫颈糜烂吓得腿软,
不要在被那种报告丑陋的宫颈而吓懵,谁知道那个报告是不是你的?即便是你的报告,也不见得这个宫颈糜烂就要手术治疗。
在虚假信息横流的社会,医生个体能做的仅仅是科普,不停地科普,学习了知识后再跟大家分享,这也是科普的过程。
至于如何断绝这些虚假的广告,和虚假的治疗,熊猫没有办法。希望有一天,国家大力整治,还我们一片蓝天。而在这之前,我们这些渺小的力量,仍需砥砺前行。
最后,三八节快乐。
请把这篇文章转给你认为需要的人,这可能是这个三八节最好的礼物。
熊猫37,39都能治病,38要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