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科书上曾经告诉我们,意大利人伽利略是望远镜的发明者。而现实中,望远镜却是荷兰人汉斯.李波尔发明的。17世纪起,荷兰的光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不但在科学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在美术的发展上也起了重大的作用。时至今日,荷兰仍然是世界光学技术的领跑者。从垄断世界光刻机市场的ASLM,到德国蔡司公司高端天文望远镜的研磨中心,无不向世人昭示着荷兰悠久的光学发展历史。今天,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荷兰光学技术的发展直接催生了荷兰画派。荷兰画派继承了15、16世纪尼德兰民族艺术传统,以写实、纯朴为其特点,很少受到当时流行于欧洲的巴洛克风格的影响。特别是其在绘画的写实上取得了惊人的突破!在青少年时代,对于刊登于80年代《读者文摘》的这幅神作,作者对于它高超的写实发出了十分的惊叹,感觉它不是古人所能做到的,即使它出自于欧洲人。实际上,它的作者是17世纪的人,而迟至19世纪,欧洲人仍为这幅画的高超写实而疯狂。。。。。。它的确不是人力之所为,因为它要借助科学!这是15世纪尼德兰(就是现在的荷兰)画家杨.凡·艾克的名作《阿诺菲尼的婚礼》,想必大家都比较熟悉吧。在同一时期,欧洲其他地区的画家还为准确画出面部表情而苦恼时,这张宛如现代照片的油画无疑是在平静的水塘里投进了一颗硕大的石头,令人难以忘怀。20世纪初,就有人怀疑这幅画运用了暗箱投影的技术,后来有人发现画中间的镜子里有一个正方形的亮块,十分契合当时流行的凹透镜成像的暗箱,下面还有一个神秘人物在操纵着它。凹透镜法有一个缺陷,就是投影只有30厘米左右,再大一些画面就模糊了。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当时很多贵族肖像画的大小通常都在30厘米左右。再往后,凸透镜也运用到绘画上了,投影的尺寸获得了突破。但是凸透镜也有它的缺陷,人物的投影是倒的,这就造成了从15世纪起的很多画作,里面人物是左撇子。到了17世纪,维米尔的时代,荷兰画家对光学仪器的运用更加熟练。他们似乎用了不止一个透镜来达到还原绘画对像的目的。这就在画作上留下了蛛丝马迹,因为景物的投影光线穿过透镜一般都会产生畸变或者色变。20世纪初已经有人对维米尔的作品产生了怀疑,认为它们如此逼真是借助了光学仪器的力量,但一直苦无证据。年,有个美国发明家TimJenisond,在前人猜疑的基础上,大胆进行了长达11年的实验,所用作品正是荷兰画家维米尔的《钢琴课》。几经周折,他逐渐认识到透镜投影在画布上可以描出物体的形态,但是色差问题却得不到解决。因为颜色覆盖在画布上和投影重合产生的新颜色并不能正确反映真实物体的颜色。而维米尔在当时却是以颜色准确、细腻、逼真著称。Tim同学不气馁,花了一个星期时间反复实验,用一个45度角的反射镜解决了问题。他先把人像投到画布上,再在中间加一个圆形反射镜,与画布呈45度角,如果影像和画布上的颜色完全相同,反射镜的边缘就会消失。Tim同学用这样的办法花了数年时间居然画出了一幅一模一样的《音乐课》,可以以假乱真,连专业的美术专家都对此感到吃惊。然后最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原本摹仿品的钢琴布上的网格线中间部分画得有些弯曲,感觉是作者的手法不对路,而Tim在白金汉宫第一次近距离观察原作时惊喜地发现,它上面中间部分的对应线条也是弯曲的!这就证明了维米尔大师也使用了科技手段来作画!历史向我们证明,荷兰画派在文艺复兴后的兴旺发达与同一时期荷兰光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是有必然联系的。由于时间所限,关于荷兰画派的另一个大师伦勃朗如何利用科技手段作画的故事只有以后再说了。(大虫原创,谢绝转载!)顺便说一下,中国有牛人用45度三棱透镜作画,据说也能解决画布上的色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