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心理康复身处重疾晚期,如何缓解死

重疾晚期,如何缓解死亡焦虑?其实,在开启这个话题的时候,我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诚恳地说,在我陪伴肿瘤患者的过去十年中,每一次离别都是最艰难的功课。我们不得不以亲历者的身份去探讨这个话题,无可回避。因为死亡一如初生,都是我们无法选择的宿命。好吧,既然它决意要来,我们也无法回避,那,就去面对它。我知道,当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你已经在脑海里、在寂静中思考过很久了。或许,你已尝试过倾诉,或许,你依然在独自承受。没关系,来,让我和我的患者们,一起陪你聊聊。聊开了,就不恐惧了,心里就踏实了,人就从容1.如果不得不死,如何才能“不死”?这是一位晚期肝癌患者向我提出的问题,我在上一部作品《穿越生死的情书》中提到过他。他说:“唐老师,我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但我不甘心。我一直忍不住想,如果不得不死,我要怎样才能‘不死’?”一开始,我不知如何回答。一个人的生命如果必须终结,那还有什么可以算作“不死”?又是什么,让他相信这“不死”的可能性确实存在?我想了想,除了我们的生物基因在子女身上的延续可以算作一种“不死”以外,大概,他所探寻的,是另一种意义。只要这“意义”活着,他便“不死”。我说,我看过三种“不死”的方式,不知道会不会适合你:一种是“回忆不死”,一种是“价值不死”,还有一种是“器官不死”。我们常常害怕的“人死万事空”,其实不是真的。人死不会万事空,而会留下许多的回忆,驻留在生者的心里。比如,我会想起去世的爷爷,想起他的音容笑貌,就像岁月定格在最温馨美好的瞬间,他在我心中不曾离开,亦不会老去。我想,只要我活着,他便也“活着”,活在我的生命和记忆里,宛如永生。这,便是“回忆不死”。我们可以通过相册、回忆录或者视频音频的记录,把我们的想要“活下去”的记忆定格下来,留给我们爱的人。这样,我们便可以借由他们的生命,一直活下去。说到“价值不死”和“器官不死”,这个想法源于一个人。她是我的另一位患者,45岁,乳癌晚期,癌细胞已经骨转移。她在一个病友志愿者公益组织中担任“守护天使”,专门帮助病友们解决治疗期间的困难、开解心结,提供一切可能的支持。她说:“我看着我的病友们,一个个好起来,我就开心。我觉得,自己虽然时日无多,但分分钟都活得有价值。我帮过的人会记得我,他们会认可我做的事,我来这世上一趟,能影响那么多人的生命,也算没有白来。我没活够的,他们会替我活下去。”她还跟我说,打算在死后捐献所有器官:角膜,心脏,肾等。她说:“如果我死了,我的眼睛还在另一个人身上看见光明,我的心脏在另一个人胸腔里跳动,我的肾脏在另一个人身体里工作,这是不是代表,我就根本没有死。我的器官活着,我就活着。”讲完这些故事,我问我的肝癌来访者,“你说,他们这样,算不算‘活着’?”他沉默了很久,闭上眼睛,说,“让我想想。”是的,生死面前,从没有“容易”二字。我们都需要好好想想,从生到死,从死到生。关于这个话题——如果不得不死,如何才能“不死”?我想知道,你的看法:2.“对死亡的独特诠释”和“死后的生活”曾有一位脑部肿瘤的患者,在我们咨询的最初,他抱有严重的死亡焦虑。死亡让他联想到曾看过的关于宇宙和太空的科幻电影——“一个人死去,就好像生命被吸入宇宙中的黑洞。那是一个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的地方,什么存在也没有,没人知道等待你的是什么,你只能独自漂浮在无止境的虚空里,永远永远。那种感觉,想起来就令人恐惧。”后来,在我们的咨询里,我开始帮助他探索“对死亡的独特诠释”以及建构“死后的生活。”他说,他从小就喜欢科幻类的小说和电影。于是我问他,从科幻的视角,死亡有没有什么独特的诠释方式?他想了想,说:“如果从科幻的视角来看,的确,死亡有可能是人类进化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因为,从人类诞生开始,就世世代代在不断努力地做着同一件事——让意识超越身体的限制。比如,人类发明望远镜,观测到超越肉眼能力的物体;人类发明火车、飞机、甚至太空飞行器,都是为了超越肉体的限制,更自由地与自然、与宇宙链接;人类创作小说、音乐、影视作品,也是为了让意识超越身体的限制,跨越时空,进入到另一个纯意识的世界里。所以,或许死亡也遵循这样的逻辑,它是一个让意识彻底摆脱身体限制的方式。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死亡或许是生命的一种进化态,意识从此实现真正的自由,与自然和宇宙浑然一体。”之后,我又问他,“如果真的是这样,你在死后,想过怎样的生活?”他说:“我曾看过一部电影叫《超体》,英文名《LUCY》。里边的女主角在死去以后,给男主角发了一条手机信息,上面写着‘我无处不在’。我忽然想到,或许死后,我的生活就是这样,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处不在。这样真好!”最终,他带着美好的愿望安然离世。在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里,终于能够平静和释然。我想,对于很多人而言,死亡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是生命的终点。似乎,在它之后就不会再有生命和生活了。然而,从灵性的角度来看,事情不一定如此。不管你有没有宗教信仰,都没有关系。只要你愿意打开心扉,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生命,那么,在死亡之后,生活依然可以有无限延展的可能性。而如果,死亡本身不是一个终结,而是另一种“生活”的开始,我们又有什么好恐惧的呢?关下边这个话题,请详细参照本书第二课“死后的世界”之后再来作答。对于死亡,你有什么样的独特诠释?死后,你想过怎样的生活?3.关于死亡的“灾备计划”在上一课“我在疾病治疗期间,如何缓解死亡焦虑?”里,我们仔细探讨过关于“死亡的灾备计划”。可以按照上节课的指引,尝试把你自己的灾备计划内容整理出来,这会对你内心的安定和平静有很大帮助。人的一生,好像一场旅程。我们曾以为,它是一段从此端到彼端的跨越,我们以为“那边风景独好”,所以跋山涉水、星夜兼程,奔忙在追寻远方的路上。殊不知,生命其实是一场归返。从起点回到原点。那边并没有风景独好,和这边差不多而已。翻山越岭也并没有让你成为不一样的自己,任何时候回首,你都是你。(以上文章摘自书籍《知死方生:生死必修课》,有需要的读者朋友,欢迎找到本书深入阅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jingyana.com/gyzl/119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