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零点,武汉“解封”,标志着抗疫战斗取得阶段性胜利,此次封城,武汉76天,全国大部分地区两个月。时至今日,也不能说全国完全解封,而全球确诊人数更是超过万,疫情并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样结束。
那么,疫情真正结束的标志是什么?是摘掉口罩?幼儿园开学?还是商业街、景点恢复节日般的繁华?都不是,是我们记住了这次灾难,并认真反思,否则灾难仍将继续。要知道,此次疫情造成的损失绝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确诊、疑似、死亡数据,一时看不见的影响更深远更长久。
我们应该反思什么?记住什么?警惕什么?敬畏什么?学会什么?放下什么?坚持什么……复盘,才是对所有牺牲真正的悼念、对逝者最大的尊重。
今天推文的作者是素有“麻醉哲学家”之称的于布为教授,武汉解封前夕,于教授抱恙住院,病榻上思虑抗疫得失、学科未来,写下这篇长文,值得我辈麻醉医学从业者,乃至所有人细品深思。
一场国家级大考,突显麻醉学科的尴尬
写在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接近收官阶段时
图片来源:央视频,雷神山、医院建设中
岁末年初,就在中国人民欢天喜地准备开启春节全民大迁徙的时候,一场始料不及的瘟疫,席卷武汉三镇。从开始对它的不认识、麻痹大意,到最终确认它是一种烈性传染病,我们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此时,武汉和湖北的瘟疫已呈现大流行的趋势。医院人满为患,ICU的床位很快收满,死亡病例数急剧增加,医疗秩序已经失控,武汉各级医疗机构接近崩溃。
在这危难时刻,党中央和国务院及时做出了正确的决策,武汉封城;再从解放军和全国各地,紧急抽调大批医务人员驰援武汉和湖北。与此同时,火神山和医院也紧急开建,并同时改造、医院。混乱的秩序终于得以稳定,惊恐不安的人们也开始安定下来。但每天报告的新增确诊病例数、疑似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的不断上升却仍然令人揪心,尤其是死亡病例数。在国家医疗队进驻武汉一段时间后,也并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这到底是怎么了?
国家医疗队接管的可是医院呀?
接管他们的可是来自北京、
医院的医疗队呀?
医疗队的主力可来自呼吸、重症、急诊、感染的顶级专家呀?
为什么抢救成功率如此之低?
图片来源:网络新闻截图
作为一名从年就开始从事麻醉工作,历经读硕、读博、出国留学再回国,并一直从事麻醉工作一辈子的人,对这些疑问百思不得其解。但最令笔者不解的却是,这些医疗队中好像没有我们麻醉科的人员。直到战役的中期,才知道我们也有少量的麻醉科同道参与到这场对抗病毒的战斗中。但更奇怪的是,他们却成了没有科室的工作人员。无论是在纸媒,还是在央视的新闻报道中,他们都成了“插管敢死队的队员”(后期改为“插管突击队队员”),一直到仅仅一周之前,麻醉科这个科室才正式出现在各类官方的媒体报道中。
这究竟是为什么?现在这场战役已接近尾声,是该到了我们复盘的时候了。
01
一场国家级大考,参与考试的考生们结果如何?
抗击新冠病毒肺炎的战斗,恰似一场国家级的大考。作为一种冠状病毒的新变种,它所引发的疾病,也成为一道关键的考题。
但考试的结果,恕我直言,作为国家信任的学霸级科室和专家们,在重症与极重症病患的救治这份考卷上,却交出了一份很难令人满意的答卷。
这是为什么呢?
我个人认为,除了没有先例可循,没有既往的类似病例可供参照外,关键是他们输在了没有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