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硬核四川国之重器

封面新闻记者张峥年,山西娘子关电力厂,一个喜欢“瞎想”的工程师刘慈欣感觉新故事已然在脑子里构建成熟,很快,一个有着宏大构想的“三体世界”跃然纸上,并在《科幻世界》上启动连载。此后16年间,随着《三体》被翻译成31种语言,走出被群山环抱的娘子关,走向世界各地,创作者刘慈欣从默默无闻的工程师,变成了“让中国科幻推向世界水平”的科幻大家;随着中国科技飞速发展,《三体》中提到的电磁炮、高性能超级计算机、量子通信、可控制核聚变等硬核技术也逐渐映入现实。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聚变科学所研究员钟武律说,“电影里,基于可控核聚变技术的行星发动机拯救了地球、拯救了人类,展现出可控核聚变能源是人类的终极能源;现实中,我国参与建造的全球最大聚变实验堆就是实现这个能源的关键一步。看到平时研究的对象与科幻电影的梦幻联动,激动的同时,我更加感受到身上沉甸甸的责任。”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HL-2M)等离子体电流突破万安培。坐标成都年10月19日,新一代“人造太阳”等离子体电流突破万安培(1兆安),创造了中国可控核聚变装置运行新纪录,标志着我国核聚变研发距离聚变点火迈进重要一步。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中国最早从事核聚变能源开发的专业研究院,成功完成了中国环流器一号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A(HL-2A)、“人造太阳”中国环流器二号M(HL-2M)研制,实现了中国核聚变研究由原理探索到大规模装置实验的跨越发展。年12月,占地亩的西物院聚变技术研发基地项目启动。天府新区,将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磁约束聚变能研发基地。未来,或许星际旅行、流浪地球将不再只是科幻场景。川人助力,用智慧点燃蓝色海洋。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一期外景坐标凉山年10月24日,中国探月工程首颗卫星——“嫦娥一号”启程奔向38万公里外的月球。这次神秘太空之旅的起点,是四川大凉山腹地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完成的发射任务次数达到次,成为我国首个完成次发射的航天发射中心,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新的纪录。距离西昌市约公里,雅砻江流域海拔0多米的锦屏山深处,深藏着国际上综合条件最好的极深地下实验场所——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垂直岩石覆盖厚度达到2米,世界最深,可以开车直接进入,这里,将开展粒子物理学、天体物理学、宇宙学等相关领域重大基础前沿课题研究。中核集团锦屏深地核天体物理实验项目首席科学家柳卫平说:从天体物理说起,《流浪地球》的背景是太阳膨胀要吞噬地球,我们才要去寻找新的家园。实际上太阳的确是在膨胀,但尺度是五十亿年,所以我们暂时还不用担心。中核集团锦屏地下实验室,就能够测量这些膨胀速度,包括这里面氦闪的相关反应。川人助力,问天探地。位于四川稻城的“拉索”坐标甘孜稻城,一流的大气透明度与视宁度条件让这里成为建设中国大天文观测集群的天选之地。多姿多彩的行星、恒星、星云、星团、星系,银河系甚至来自地球高层稀薄大气释放的彩色暗弱辉光,尽收眼底。这里有探测高能宇宙射线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拉索”)、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二期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大型光学望远镜LOT(12米口径)、南京大学大视场高分辨太阳望远镜WeHoST(2.5米),还有波瓦山天文观测集群等多项世界顶级天文项目……川人助力,探秘宇宙深处。坐标中国“上天”是我们的征途,“入地”是我们的使命。川人从不负国。在战火纷飞的20世纪40年代,川军出川,用血肉之躯扛起民族脊梁;在西南,静静唱响江上渔歌的李庄,困顿的大师们在这里用知识和科学的信仰保家卫国,保存文明火种;迈入新时代,川人用智慧和勇气问天探地,传播文明之光。今天,我们就用这几个硬核四川故事,让你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四川。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jingyana.com/gyfy/117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