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就是我们的月亮

儿子小时候最喜欢临睡前听故事,有一段时间非常喜欢听《月亮姑娘做衣服》的故事,里面讲:月亮姑娘怕冷,所以想做一件漂亮的衣服。她找到了手艺高超的裁缝,裁缝帮她量好了尺寸就着手给她制作起来,可是等月亮姑娘来取衣服的时候却发现,衣服穿不了,因为她的身材变了。最后裁缝也无能为力,因为月亮姑娘的身材总是发生变化。所以没有衣服的月亮姑娘只能晚上偷偷出来。每次听完故事,儿子总是追问,为什么月亮身体会发生变化呢?爸爸就会给他解释说:月亮本身不发光,只是把照射在它上面的太阳光的一部分反射出来,这样,对于地球上的观测者来说,随着太阳、月亮、地球相对位置的变化,在不同日期里,月亮呈现出不同的形状,这其实就是月相的周期变化。儿子听完解释会似懂非懂的点点头,可我们都看出来他并没有真正懂得,这种一板一眼的科普介绍反而让他变糊涂了。随着儿子年龄的增长,阅读的书籍的增多,孩子越来越对月亮产生了浓烈的兴趣。他经常会追问我们,月亮离地球有多远?我们见到的月亮真是圆形的吗?月亮上面有人居住吗?月球上的山和海和地球上的山和海一样吗?……关于月亮的疑惑实在太多,而我们家长其实也是一知半解,为了不误导孩子,也为了满足孩子对月球的一切幻想,我在众多书籍中选中了这本书——《我要月亮》。《我要月亮》本书由意大利“安徒生奖”年度插画作者安德列瓦伦特、教育类图书奖获得者×天体物理学家、代表欧洲初次登上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翁贝托圭多尼,年度插画作者奖获得者苏茜扎内拉,共同为孩子奉上精彩绝伦的月亮科普与人文畅想。书中利用三大版块激发孩子对月亮的无边兴趣:人文畅想——希腊神话中的塞勒涅、德彪西笔下流淌的月光、库布里克电影中设想的月球基地;天体奥秘——地月的形成历史、月球的昼夜时长、月球的神秘背面、月球的冰与矿藏;探月回顾——升空的小狗莱卡、与月球擦身而过却震惊世界的“月球1号”探测器、少有记载的阿波罗1~6号、带上环月轨道的树种、至今遗留在月表的高尔夫球等等。内容关于月亮却不止于月亮:梳理月亮人文、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还穿插着电影、音乐、绘画、舞蹈、体育、文学、机械等多领域延伸;章节中还有众多衍生话题与小问答让阅读感更加跳跃活泼,锻炼孩子的发散思维。插画师根据文字内容精心绘制每一节配图,每一页都将带给孩子无与伦比的视觉震撼体验。月光奏鸣曲中国人对月亮有着延绵的情结,文人墨客更是对月亮情有独钟。文人们借着这半明半暗的、半遮半掩的月光,抒发一番情怀。可以说“打开中国文学史,每一页都有仰望月亮的目光。”这当中,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天真;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迈;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乡思;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静美;更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苍茫……不止是在中国,在国外诗人、文学家、音乐家等,也有很多以月亮为主题的作品。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奏鸣曲》,被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比作“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小舟一般”。音乐家德彪西为了使他的《贝加莫组曲》更加完美,花费了15年时间苦思冥想,最后,他只将组曲中的一个名为《惆怅中的漫步》的乐章改名为《月光》。在音乐的营造下,我们仿佛进入到一幅迷人的月光幻境,仿佛能够听到优美的钢琴音符缓缓流淌出来。还有诗人但丁的《神曲》、卡多维科·阿里奥斯托的《疯狂的奥兰多》、梵高的油画《星月夜》、儒勒·凡尔纳的小说《从地球到月球》、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迈克尔·杰克逊在庆祝摩城唱片成立25周年时,表演了经典舞步——“月球漫步”……以月球为主题的电影更是数不胜数的。电影魔术师之称的梅里爱第一部科幻电影《月球旅行记》、年上映的科幻电影《太空漫游》、黑色科幻喜剧片《钢铁苍穹》、邓肯·琼斯的电影《月球》……在本书的《月亮神话》章节中,在故事与畅想中吸引孩子对月亮的喜爱与探秘。太多的故事都离不开一轮高悬的月亮。月亮,带给世界无限的遐想和灵感,是夜晚当之无愧的主角。揭开月亮的神秘面纱人类对月亮,有敬畏,有幻想,更有探索。随着科学水平不断发展,人类将月亮的神秘面纱揭开,起源、距离、大小、组成、温度、自转周期……关于月亮的知识几乎无所不知。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大约形成于45亿年前,它是天空中除太阳之外最亮的天体。月球直径大约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大约是地球的八十一分之一。其表面布满了由小天体撞击形成的撞击坑。月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38.44万千米,大约是地球直径的30倍。月球表面有阴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区域,亮区是高地,它是月面上高出月海的地区,一般高出2~3公里,被称为“月陆”。阴暗的部分是平原或盆地等低陷地带,被称为“月海”。月海虽叫做“海”,但徒有虚名,实际上它滴水不含。整个月球上共有32个“海”,其中向着地球的这一面有19个。月球的自转与公转的周期相等,因此月球始终以同一面朝向地球。地球海洋潮汐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月球引力的作用。地球自转一次24小时,24小时里会发生两次涨潮。月球上月球的土壤和岩石中有40%的氧,30%的硅,20%~30%的铁、锰、钴、钛、铬、镍、铝、镁,以及5%的氢等多种矿物资源,其中就有地球稀缺的,大量的电子和航天工业特别依赖的稀土资源。“未来,月球可能会被看作地球的第八大洲,且我们有望开发其自然资源。事实上,我们已知,经历小行星和彗星撞击后的数亿年时间里,月球已经沉积了大量的矿物质。”书中还讲到了“红月亮”和“蓝月亮”的起源:红月亮是一种特定现象,在月食开始时,太阳光中的蓝光被地球大气层过滤,只剩下红光,所以我们在日全食能看到血月。而蓝月亮只是一个术语,月亮永远不会变成浅蓝色,也不会变成深蓝色,但天文学家会使用“蓝月亮”这个术语表示一个月内出现两次满月的情况,这种情况时有发生:第一次满月出现在月初的几天、第二次满月出现在月末的几天时,第二次满月就被称作蓝月亮。在本书的《月亮科学》篇章中,神秘的月亮会在这里被全方位的展现。到月亮上去现实里月亮依然让我们普通人遥不可及,但这并不能阻止我们对月球的向往及探秘。中国民间有个美丽传说叫——嫦娥奔月。嫦娥奔月的图像在年前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帛画上就有描绘:美丽的嫦娥是射下九个太阳的英雄羿的妻子,因偷吃了长生不老丹,就飞进了月宫。她住在广寒宫里,只有捣药的玉兔和砍伐桂树的吴刚陪伴她。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嫦娥步出广寒宫,遥望人间。这个传说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月球构造的朦胧认识,也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登月向往。年,伽利略用自制望远镜瞄准了月球。尽管非常不清晰,伽利略仍然发现,月球“完全不是完美球面上那样的圆滑”,而是一个凹凸不平的球体。从年美国和苏联启动探月计划开始,世界发达国家和航天大国都先后开展了多种类型的深空探测活动。年9月12日,苏联发射月球2号探测器并撞击月球,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个在月球表面硬着陆的探测器。年2月3日,苏联发射月球9号并首次成功实现软着陆于月球表面。美国也不甘落后,酝酿着人类登月的计划。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他的同伴奥尔德林成功登上了月球,并留下了人类在外太空的第一个脚印。实现了“自己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这一天也因此被定为“人类月球日”。年,中国科学家的探月构想正式提出。终于在年,世界的目光汇聚到了中国西昌。在这个有着“月亮城”之称的川西小城,中国人将美丽的“嫦娥奔月”从传说成为现实。探索月球,是人类探索浩瀚宇宙迈出的关键一步,人类迈向宇宙的脚步将永不停歇。在本书的《月亮冒险》章节中,它向孩子们徐徐讲述了人类登上月球的历史,为实现探索更远的太空所做出的付出与努力。诸多异彩纷呈的月亮历史与畅想正等待孩子们在书中发掘,读完《我要月亮》这本书,地球仅有的这颗自然卫星将离你不再遥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jingyana.com/gyfy/123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