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专家 http://m.39.net/pf/a_5941786.html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唐代诗人杜甫笔下的乡村美景,恬静、安闲,令人向往。这样的江南水乡,在龙湾就有一个——朱宅村。该村原名水心村,后因行政区域划分,改名为朱宅村,永嘉场人习惯称此地为水心朱宅。
朱宅村的祖祖辈辈皆是临水而居,水是朱宅村的灵魂所在。过去,水心河堪称该村的母亲河,供给村民们每天的吃用所需,各家各户每天清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来河里担水。水清、水静是朱宅人的骄傲。踏进村庄,一条河流穿村而过,河面是泛着波影的石桥,两岸错落有致的青瓦白墙屋,狭长的巷子里是被打扫溜光的水泥路……旖旎的水乡村景,令人沉醉。
如今,朱宅村已整村拆除。
水心朱宅村
文/朱继亮
“永场水心村者,以水为乡,为众流所汇聚。其泽深,其源远,合数乡之水萃于一区。隶斯地者,宜其得泽之旺气,寝昌寝炽,保世以滋大,而于斯成望族焉。”此为清道光年间《水心朱氏宗谱序》所载。
▲水心朱宅景色
水心朱宅村,东临水心河与王宅相望,南以河滨村为界,西靠苏川村的朱前头自然村,北邻金岙垟。全村由西岸、中岸、东岸、水心街组成。地域面积1.1平方公里。
壹
水心其名源于自然。据朱文叙老人介绍,一是此地原来的河网交织形成“水心”,二与水心河之深度有关,“深”谐音“心”。新中国成立后,水心朱宅归属共和乡;年公社化时期,称永新大队,属龙湾公社管辖,水心街33号即为当年公社驻所。年,龙湾公社改为龙湾乡。年,龙湾乡一分为三,朱宅村属水心乡管辖。年,撤水心乡,置龙水镇。年8月,龙水镇撤销,朱宅村划归瑶溪镇。现名为龙湾区瑶溪街道朱宅村。
永嘉场人习惯称此地为水心朱宅。水心,离不开“水”这个字。她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水心河、朱宅河、直尚河、聚川河等多条河流穿村而过。朱家春老人说,我们祖祖辈辈皆是临水而居,水是朱宅灵魂所在。
“小时候,每天清晨都要去河边挑水。清晨,不能在河边洗衣服,傍晚才可以。”朱家春老人说。过去,水心河供给了村民每天的吃用所需。在村民的眼里,水心河就是母亲河,过去村民一天吃水用水皆取自水心河,每天清晨做的第一件事先来河里打水。水清、水静是朱
宅人的骄傲。村民对水是有一套讲究的,以前来钓鱼,取水煮饭、酿酒的人很多。
沿着岸边行走,有村民开着小木船,正在河上用倒笼捕河虾。再往前走,几位钓鱼爱好者正盯着水面,一对老夫妻正在岸边清洗收成的大番薯,打算晾晒番薯干。说笑间,岸边的一位妇女,正在河边洗着衣裳,啪啪的槌击声混搭着水声,仿佛诉说着美好的故事。这些均成为水心朱宅一道别样的风景,藏不住的水乡景色。
这里如今已建成了一座占地15亩的朱宅生态文化公园,内建有全长80米的罗峰长廊阁,另有灯光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台、健身器材等体育场地和设施,以及假山喷泉、公厕等配套设施,河岸加建了青石护栏和亲水栈栏,已成为村民休闲的好场所。
朱宅村被列为温州市“五美示范”乡村,浙江省特色旅游村、卫生村、文明村等,是美丽乡村的模范样板。
贰
位于西岸路5弄的朱文龙民居是民国时期,砖砌二层楼房,三开间,明间前立面开上下门,分别以砖雕对联。一层门联为“言到畅时留半句,理从是处让三分”,二层门联为“屋小乾坤大,檐低日月高”。门联有气势、有内涵;一层楼门顶部砖雕“惠迪吉”及纹饰。后门为西洋式,二楼开窗,以砖制的棱形镂空花纹衔接而成。内部为楼板式。该屋保存比较完整。其东侧有一幢三开间硬山顶的朱崇星民居,虽破旧,也不改砖砌博脊的卷草火焰纹的精致和灵空。
位于西岸路2-1号的农家乐小院江南老屋,保存完整,门台和七间老屋为清嘉庆年间的古建筑。现主人在原来的基础上恢复飞檐,屋子予以油漆。院子内布置了许多民俗器物。该屋比较完整、用料也讲究。
江南老屋西首老宅,俗称西岸门前屋,为朱炳泮所建,现留有老门台和石围墙。嘉庆年间,贡生朱炳泮兴建正屋九间,左右三间交轩,前有门台道坦,屋后有60×3.5米高围墙,全为粗石结构,石基宽1.2至1.5米,小朔门出入。中堂有“文元”匾。据朱筱霞介绍,当年,正屋建好后,留有造房木料无数,在东首另建七间,即现在的江南老屋。
位于中岸路28号的朱崇标宅,原为三进屋,朱氏先祖发祥地。现存后屋明间和西次间,明间七柱十一檩,中柱分心造,带前廊,中堂悬原寿匾“阆苑春晖”,据《水心朱氏宗谱》记载,此匾为乾隆五十一年(),温州府儒学教授胡腾蛟为朱门张氏立。
▲朱宅民居
圆河圈又名“东浃儿河”“隔岸桥儿”,此处有朱文宝宅门台,悬山顶砖砌仿木构造,落双翼。附近有一门台,硬山顶砖砌仿木构造,墙垛宽厚,×60cm,内有凹槽。还有中岸路8号朱文楷宅后门有门联:红旗飘四海,春色满九州。横批:壮志凌云。
朱宅村明清时期的古宅大院很多,但多数古宅已倒坍,仅留古门台。现存7座明清老门台被列为文物点,其中西岸4座、东岸2座、古街1座。古街上的“万顺”老门台,独具特色。另有民国时期门台2座。
▲朱宅一角
叁
年12月28日,水心顺利桥碑记被公布为龙湾区文保点。这座碑位于众乐亭内,刻于民国二十九年()十二月,娄煌撰书,青石质,高厘米,宽64厘米。石碑记载了水心“瓦窑直”建造顺利桥。
朱宅自古以农为主,烧砖瓦为主要副业。据老人口传,烧砖瓦始于明代。
民国时期,朱宅成了砖瓦专业村,家家户户制作砖瓦,赖以为业。年前,朱宅常年生产砖瓦的有15座窑,其中江山下3座、新桥和西岸9座、顺利桥3座。生产的砖瓦不仅供应永嘉场诸村建房,而且远销温州各县。
年至年,农业产量和制砖瓦收入稳定在旧有基础上。每座窑年收入约斤谷,15座窑总收入约4万斤稻谷,与全村水稻收入基本持平。年村里接收了年公社化时大型集中的4座窑,其产量超过原来15座窑。年至年,村级管理变为由生产队承办砖瓦窑,从4座窑发展到8座窑,年产量收入占全村经济总量的30%。至年7月,朱宅砖窑发展到80座,从业人员除本村外,还雇用外地民工。当年约有多户从事砖瓦生产,年收入与农业收入50万元不相上下,砖瓦生产的收入占全村经济总收入50%强。
据介绍,年以前,砖瓦窑分明火青砖和闷火红砖两类窑式。窑洞一般4米高×4米宽,容量可装方棱砖4万5千块。窑洞如瓮,大腹收顶,顶部中央设囱门,从年前的三根烟囱改为一根高囱,洞内仍为三根烟囱(两根为平囱,也冒闷烟)。砖窑前庭为隧道式的窑洞,可容4至6人,进洞1.5米,窑膛口60厘米高处开通风口,上面水平安装铁栅,燃料在栅上燃烧。如果是新建窑,窑工要经五昼夜不断添柴烧制,平均温度在0℃以上,停火须严格控制,煞火后浇水冷却(俗称担窑水)。窑顶部设置浇水斗连通周边半圆圈浅水沟。浇水后,因窑膛内高热反冲猛烈蒸发作用使窑内未成品全部淬火,受冷湿收缩定型。浇水冷却也须经三昼夜操劳。停止浇水第三天后即可开窑出货。
因为烧制砖瓦产生的废气是一种污染源,且制砖瓦所需土壤,导致耕地遭到破坏。年下半年,停产。
▲朱宅一角
肆
年代,朱宅总数户,人口达多人。现有户籍人口户,人,共18个姓氏,其中朱姓约人,占80%。水心朱氏宗祠坐落于朱宅村东北面的水心河畔,水心太阴宫西。据老人口传,宗祠建于南宋,初建时规模较小;明时,始扩建为五间二进宗祠。民国初期,办过小学。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供销社生产资料供应部。至年归还,年重建,年落成,坐北朝南,五开间二进二层,左右厢房,钢木混结构。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前厅正中有戏台。祠前有旗杆夹三对,前立石牌坊一座,额题“朱胜非公乐园”。
先祖朱胜非,《宋史》有传:朱胜非(—),字藏一,号桐轩,蔡州(今河南汝南)人。幼有志气,机敏多谋。崇宁二年(3),中进士。靖康元年(),任东道副总管,权知应天府。是年,金兵攻陷京师,掳去徽钦二帝,史称“靖康之耻”。胜非忠君爱国,逾年,至济州请徽宗子康王赵构抵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并上疏请施仁义之道,攘夷四方,光复大业,得到赵构称赞。建炎二年(),授尚书右丞。建炎三年(),应忠臣推举,授任尚书右仆射兼御营使。支持岳飞抗金,积极主张收复襄阳,朝廷赞扬他“赋民养军而民不忧,整军卫民而民不怨”,特授他为通议大夫。建炎三年()辅佐高宗迁都临安(今杭州),建立以东南为依托的抗金中心。期间,发生苗刘叛乱,要挟高宗传位于年幼太子。朱胜非以谋略稳住时局,联络韩世忠、刘光世勤王之师,逼使苗刘同意高宗复位。但自己却因叛乱乞请罢官,降知洪州(今南昌)。不久,授任江西安抚大使兼知江州(今九江)。建炎六年(1)江州失守,朱胜非又因支援不力再降为中大夫。绍兴二年(2),吕颐浩力排众议极力推荐,又获起用,仍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上书《吏部七史敕令格式》卷。主管江、浙、湖诸路的抗金部署。秦桧主政时,朱胜非再次乞罢。高宗劝留,一再恳辞而去职。在家闲居八年去世,年六十三岁,谥忠靖,封鲁国公。墓葬于湖州府乌程县华岩山。著有《桐轩集》《秀水闲居集》《绀竹集》十三卷。
朱胜非曾孙朱贵一(—),于南宋孝宗年间(—),自处州高沈海溪(今青田海溪)迁此定居,为水心朱姓始祖。此后出现了六世南昌府同知朱君用、八世临川知县朱应龙、九世阴山县教谕朱汝臣、十五世江口县千总朱绍义等名人。
▲罗峰长廊阁
水心河和朱宅河穿村而过,河面是泛着波影的石桥,两岸错落有致的青瓦白墙屋,狭长的古街上是被打扫溜光的水泥路。当我踏入朱宅村,一股和谐之风迎面拂来,顿感心旷神怡。
如今,朱宅村已整村拆除。
编辑
学林
美编
菲菲
讲述我家乡——龙湾的故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