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EVIDENCE
辽西被子植物化石为被子植物起源提供新证据
被子植物起源及历史是植物学家长期以来致力攻克的植物学难题。关于这个问题现代植物学家提出过各种不同的假说。我国辽西义县组的被子植物化石曾为检验这些假说提供了重要的证据。近期,《地质学报》(英文版)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王鑫研究员和海南科技职业大学韩刚教授研究团队合作完成的题为《中国早白垩世被子植物的新果序》的论文。柳条沟始果作为早白垩世义县组被子植物家族的最新成员,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证据。
本次研究的始果标本产自内蒙古宁城县大双庙镇柳条沟的义县组地层。始果是一个包含了五个形态各异、连接在同一个轴上的由瓶形心皮发育而来的果实的果序。化石大约7.4厘米高,2.8厘米宽。五个果实以不同的姿势螺旋排列于同一个轴上。每个果实均具有一个光滑下延的果柄,中部是由原来子房发育而来的果实,顶端光滑延伸,没有明显的花柱残余。靠近顶端的地方,果实上有一个原来子房的开口留下的痕迹。
化石概貌
传统理论认为,木兰类的对折心皮是最原始的。这个理论得到此前发表过的古果和中华果的支持。
有最新的研究理论认为,无油樟的瓶形心皮是最原始的。但相应的化石证据却比较少,之前只发表过瓶形辽宁果。然而瓶形辽宁果的发表也并未引起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