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尽头是神学,牛顿晚年也信了神越无

小孩白癜风能治好吗 https://m.39.net/pf/a_5270056.html

谈到科学,就不可能不谈及神学,两者“生而对立”。许多人是这么想的!

“牛顿晚年信了神、爱因斯坦晚年信了神、杨振宁晚年信了神……”

类似的话语,近两年突然多了起来,像是说明了人类的无能,也像是否定了无数科学界人物一直以来的努力。然而,科学的尽头真的是神学吗?

神学、宗教、科学何时起源,又是如何发展的?

要想弄清神学与科学的问题,就必然要追溯它们的起源与发展,也必须首先清楚两个问题!

1、神学与宗教是死对头,“生而如此”。所有的宗教和神学都是这样的关系!

2、宗教与科学存在一定的冲突点,但其实也并不冲突,区别于神学与宗教的关系。

神学的定义其实东西方都是一样的,只是称呼不同。东方一般以“法术”统称神及与神相关的事物,而西方一般称之为“巫术”。神学说白了就是“神秘学”,是人类试图理解自然的产物。

为什么说神学与宗教是死对头?

神学,即“神秘学”,诞生于天地混沌,这是东西方都坚信的观点。这样的观点,同样诞生于“混沌”,即“人类的混沌思想”,即“人类试图用有限的认知去定义不可知的世界”。这是神学诞生的条件!

1、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也能捕捉到神学最初的观念:当遇到不能解释的问题时,我们总会将之用“神或迷信”的角度去解读,东西方都是如此!

2、不同的是,在解读的过程中,我们会将某些事件定义为“某个神的操控或杰作”。例如:电闪雷鸣是雷公电母的杰作(东方),人间的火来自普罗米修斯盗取了本应天上独有的火种(西方)。这就是宗教的起源!

宗教的诞生,源于人类思想的升华,区别于“神学认识世界”,宗教是在“认知世界”,即“进一步认识世界”。但毫无疑问,宗教的认知依旧也是有限的!

相对于今天或者未来来说,宗教的认知和神学的认知其实没有任何区别。但仅在宗教与神学之间,两者却闹得如火如荼。

宗教认为:神学是一群无知的动物在试图解释上帝(神佛)的行为,而自己实际上是在用“合理的视角去解读世界”,是“真理”。于是宗教和神秘学之间便开启了世纪之战,双方都试图努力说服对方,却往往谁也说服不了谁。

为什么说宗教与科学存在一定的冲突点,但也并不冲突?

1、不冲突是相对于神学而言。

2、冲突仅仅存在于两者之间。

神学试图用超自然现象、非人格化思想解释万事万物;宗教试图用人格化思想解释万事万物,即“上帝和人一样,是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科学试图用非人格化思想解释万事万物,即“自然规律、世界运转法则”。

从认知的角度而言,神学是没有认知,宗教是具备一定的认知,科学是具备更高的认知。所以,宗教与科学的共同点就在于“区别于没有认知的神学,它们有了认知的基础,在认知的基础上解释世界”。不同点在于“认知程度不同”!

“宗教与科学并不冲突”还有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在明确了宗教与科学的不同之处后,宗教信仰者们试图通过科学的行为去解释上帝(神)的存在。西方的宗教信仰者是如此,东方的宗教信仰者也是如此!

例如:“牛顿”就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所有的研究实际上都是为了证明一个问题,即“证明上帝的存在”。但牛顿本人是不相信“人格化上帝”的,他只是想证明“上帝是自然规律”,而不是想证明“上帝是一群人或者一个人”。

为什么说“牛顿晚年信了神”?一、牛顿的出生与宗教的关系

牛顿生长于17世纪,出生前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三岁时,他的母亲带他改嫁给了一位牧师:他姥姥家以及继父,全都是虔诚的宗教信徒,且至少有两位家人是宗教里有头有脸的神职人员。生在教堂下的“圣光里”,这就是牛顿之所以“信神”的原因之一。

退一万步讲,牛顿的家人并非宗教信仰者,他会不会依然信神?他会!

17世纪的英国渗透着基督教新思想,但凡是个人就一定是教徒,否则一定被当为“异类”,背后有势力的,或许能安稳那么一些,人们的评判大多也是口头性的;背后若没有势力,那将是无尽的折磨,火烧什么的手段,简直层出不穷。

“牛顿的家人不是宗教信仰者”这个假设基本不会存在,牛顿本人也不可能在当时的社会下“独善其身”。

稍微换位思考一下,我们基本也能理解牛顿当时所处的社会。

就像我国几十年前,入个“少先队员、团员”啥的,这就叫“合群”。否则不止同学,连老师看你往往也带有色眼镜。但与我国不同的是:我国不会去批判任何一个不合群的人,即使有批判的行为,也是口头性的。国外可真是真刀真枪折磨人。信教对17世纪的英国来说,这就叫“合群”,且不允许你“不合群”。

二、牛顿眼中的“神”与我们眼中的“神”

牛顿一生写了一百六七十万字的各类著作,其中84%是神学著作,剩下的16%才是自然科学著作。虽然大部分神学著作没有出版,但并不影响他是一个“神论者”的身份。

著名科学家、哲学家“李察·维斯科”更是坦言,称牛顿为“原型的神论者”。

“牛顿晚年信了神”,主要有两个根据:

1、牛顿发表的论文《自然定律》中,牛顿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然而,他只是证明了运动的轨迹,却始终想不通第一份力来源于哪里,于是提出了“牛顿第一推动力”,即他认为“是上帝给出了第一份力”。

2、牛顿死后,世人发现了他关于“炼金术”的大量手稿。炼金术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巫术”,属于上文我们提到的“神秘学的范畴”。

种种原因使得人们不得不将牛顿与“信神”相结合。但实际上,这是对牛顿最大的误解!他本人是极其反对宗教的,因为宗教讲究的是“人格化上帝”,而他信仰的是“自然论上帝”。

1、前者,是将上帝作为人的“模型”,认为上帝“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2、后者,是将上帝看作是“造物者”,是创造了这个世界的“造物主”,不是人。而他们(科学家们)的努力实际上是为了“对话造物主”;而对话造物主的条件是“自己成为先知”。这就是这些科学家信仰的“神”,以及他们努力的原因(解释神的存在)。

牛顿、爱因斯坦、杨振宁等人实际上相信的是“神是造物主”,而非“神是某个具有人格化的形象(宗教神)”,更不是“神是某种不可名状之物(神学神)”。

造物主也好,宗教神也罢,甚至是神学神,实际上都是人类“以有限的认知去定义不可知的世界”的直观表现。不同点在于认知的高度不同!

将神视为造物主是“承认自然规律的存在”,将神视为人格化上帝是“一定程度上承认自然规律的存在”,将神视为“神秘、不可知”是“完全否认自然规律”。

三、牛顿的研究方向与神学的关系

观察牛顿的著作不难发现,他几乎覆盖率所有领域!

1、在力学上,牛顿阐明了动量和角动量守恒的原理,提出了“牛顿运动定律”。

2、在数学上,牛顿与莱布尼茨分享发展出了微积分。他也证明了广义二项式定理,提出了“牛顿法”。

3、在光学上,牛顿发明了反射望远镜,并对三棱镜将败光发散成可见光谱的观察,发展出了“颜色理论”,还系统地表达了冷却定律,并研究了音速。

4、在经济学上,牛顿提出了“金本位制度”

至于化学,这也是世人感到极其遗憾的一点:人们只发现了他的大量关于炼金术的手稿,他的化学著作要么付诸于火,要么没被发现。

说到炼金术,有人将这视为“牛顿是神学论者(宗教学、神秘学)”的证据。实际上,牛顿一生的研究全都是为了证明“自然论上帝(造物主)”的存在。

化学在17世纪并没有独立的存在,它与炼金术合为一体(实际上,化学就是从炼金术分离出来的科学,试图把化学从炼金术分离出来的人就是牛顿)。

牛顿之所以研究炼金术,既是为了研究化学,也是为了证明“造物主”的存在。之所以涉猎如此多的领域,也为了证明造物主的存在!

严格意义上来说,牛顿认为的“神”并非我们认为的“神”。而是他找不到一个准确的定义却解释这个不可知的力量,所以便称之为“上帝(神)”。

关于他没有发表的“神学著作”,牛顿甚至坦言:“与当下社会对神的信仰不同,不敢发表,只能等到死后才发表”。显然,他是不认可神秘学和宗教中所描述的神的,他信仰的也并非那些神。

有人说“牛顿活了80年,40年用于科学研究,40年沉迷神学”。这句话其实是不对的,他只是大多数时候都忙于研究,没空搭理研究以外的事物。实际上,他的研究也是为了证明神的存在。所以准确来说:他一生都沉迷神学!甚至在研究地球有多少岁时,他居然用《圣经》推算出年。

从牛顿等人的角度而言:神学并非科学的尽头,而是科学的源头。科学就是为了证明神的存在。而这个神,就是“自然规律”,或者说“创造自然的造物主”。

牛顿、爱因斯坦、杨振宁“信神”,为什么人们如此激动?

1、愚蠢,还是愚蠢!

2、无知,还是无知!

3、天真,还是天真!

在写这段话之前,我首先将这三句话向夫人说了(在她做错某件事的时候),她的第一反应自然是愤怒,意料之中。于是我又跟她探讨了好久,我该不该将这三句话写出来,他的答案是“不要”,读者会对你骂骂咧咧,你玻璃心又要碎了。

但是当我再坐到电脑前时,我还是敲了出来。因为我的玻璃心又碎了!

1、在某个平台,我发内容时,往往会在最底部留一本《理解人性》的书的购买链接,最后附带一句话,内容千篇一律:“这本书我看了十几年,对我影响很大,希望也能帮到你”。但就在刚才,又蹦出了数十个评论,大致意思是“果然,他是卖书的;真落后,还用这种方式卖书……(刺耳的话不说了)”。

2、为什么我会在那一个平台放链接别的平台不放?

3、因为4年的自媒体工作让我发现那个平台的戾气最重,往往一言不合评论区的人便吵了起来。但别的平台基本都是安安静静,偶尔还有些朋友会(与别人或)与我探讨、交流一些问题。于是我觉得那一个平台的人需要看看书,特别是了解自己。事实上,他们大都也在拒绝看书,更拒绝听别人的话语。或许,这也是他们“出口成脏”的原因(不说了)。

大多数人对神的理解基本上还停留在“宗教神”的层面,更有一些人往往会用“神秘学的神”来解释一些自己不能理解的现象。其实我偶尔也如此!说白了,就是无知、愚蠢,甚至还有点天真。就像我遇到问题时,往往会去三亚拜一拜观音,以求心安。实际上,真的是观音帮助了我吗?不见得!

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我们在拜神、求神的过程中,往往也给了自己极强的心理暗示,即“神已经在帮我了,事情总会过去的,别慌”。实际上,其实是我们帮了自己,是我们告诉了自己别慌,也让自己静下了心。这就是“神”的作用,即“以求心安”。或者更直白一些:为我们解释自己认知理解不到的现象。

显然,我们认识的神与牛顿等人认识的神,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从作用角度而言,我们的神更加无知,更加无能!

也大可不必因为“科学家也信神”就像找到了事实、理论依据一样,激动得不行,逢人就说“科学家也和我一样(信神)”,那只会显得我们无知与愚昧!

我们从来不是说科学就是最正确的表达!

科学也好,神学也罢,都是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只是相对于神学的不可知而言,科学更加直观,更加能让我们的大脑接受这样的想法和原理。事实上,我们也都是渴望进步的,也都是相信真理的,所以科学成了大多数人(或大脑)能接受的东西。

在没有更好的承载“认识世界过程的词”之前,科学就是相对的“最好”,好过宗教的人格化上帝,好过神秘学的无所不能上帝。

如果说我们的思维还停留在神秘学和宗教的“神”身上,这就是文明的停滞,是思想的停滞,更是无数科学家的努力全都白费的直观表现。是人类“愚而不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jingyana.com/gyzl/122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