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
夏治
三伏养生,穴位敷贴好时节
盼望着、盼望着
“三伏天”的脚步近了
大面积的高温预警又要来了!
今年的入伏时间是7月11日,三伏天的时长是40天。小暑过后,气温开始逐渐上升,炎热的夏季正式开始。三伏天是自然界阳气最盛之时,《黄帝内经》说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此时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间。这几类病适合在夏季治冬病夏治,在夏季三伏时令,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之时,通过益气温阳、散寒驱邪、活血通络等治疗措施,一方面能增强机体抵抗病邪能力,另一方面又有助于祛除阴寒之病邪,从而预防或治疗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哮喘、鼻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等肺系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和骨关节病,还有些气虚、阳虚体质患者,从中医角度,都适合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的特色疗法大家对冬病夏治都有一个认识,就是三伏贴。其实,冬病夏治除了贴敷这种常见的方法,还有其他的治疗方式。
在家可以用中药的外敷,把药材打碎炒烫放入布袋子,放在穴位附近;平时可以打打中医养生操,例如中医的五禽戏就是夏天助阳的好帮手;常用的艾灸、隔姜灸、长蛇灸等也可用于冬病夏治;针对敏感性皮肤不能贴敷的患者,还可以对症使用适合自己的泡脚方,和平时泡脚的方法不同,在药量的选取和药物的选择方面都需要调整。
当然,中药热熨也可用于冬病夏治,和中药外敷一样,将药材炒烫,装入布袋,放在穴位附近。与外敷不同的是,热熨需要在皮肤上移动,就像熨衣服一样。这些方法大多简便易操作,适合在家自己使用,只是药物的选择和配比需要医生的指导。
所以,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此时阳气发泄,气血趋于体表,毛孔张开,此时利用三伏贴、三伏灸来治疗,可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温阳利气,驱散伏痰的功效。
三伏贴适应症
主要适用于中医辩证属于阳虚病症,以及怕冷、畏寒等阳虚体质的亚健康人群。
1、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咽炎、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肺间质病变、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体虚易感冒及小儿呼吸疾病等。2、亚健康调理:各种脾肾亏虚、脾胃不和、气血不足、免疫力下降、夜尿频等。3、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消化道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便秘、慢性腹泻、过敏性结肠炎、脂肪肝、小儿消化不良、积食等。4、骨伤、风湿类疾病:颈肩腰腿疼、肩周炎、颈椎病以及关节痛、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颈腰椎退行性病变。5、生殖系统疾病:痛经、宫寒、慢性盆腔炎,慢性前列腺炎,夜尿频等。三伏贴禁忌及注意事项
1、在贴敷前,需清洁皮肤,成人可贴4-6小时,小孩1-2小时,若感疼痛或烧灼不适可提前取下。
2、在贴敷期间,禁食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不能吃海鲜等发物,要保证充足睡眠,保持心情愉快。
3、在贴敷期间,尽量减少户外活动,防止大量出汗。
4、对于如下人群来说,如:高热患者,有肺结核的患者,严重心肺功能低下,孕妇或处在哺乳期,皮肤过敏及婴儿,以及合并糖尿病、心血管、脑血管等严重原发病者,精神病患者,这些人群是不宜穴位贴敷的。
年冬病夏治时间年三伏天分初伏、中伏、末伏
共40天
具体如下
初伏公历年7月11日(农历六月初二)——年7月20日(农历六月十一)
中伏公历年7月21日(农历六月十二)——年8月09日(农历七月初二)
末伏公历年8月10日(农历七月初三)——年8月19日(农历七月十二)
李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三伏贴开始啦
三伏贴地点
中心4楼国医堂
三伏贴咨询电话
若是居民还有其他关于三伏贴的问题,可直接到中医科找医生进行咨询即可。若是不方便到中心的居民,也可拨打如下
(中医科)
(孙主任)
附:入伏养生巧支招
夏季易汗,饮食减少,若不注意养生,很容易滋生疾病,尽管当时未发作,到了秋冬季节则可能百病丛生。因此,夏季饮食宜清淡多汁,易消化,有营养。起居保证睡眠,室内多通气,不要长时间开空调等。还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体质进食一些补益之品,如白参、西洋参、银耳、燕窝、枸杞、苦参、仙灵脾、山茱萸、菟丝子、白术等。
黄芪百合粥一般而言,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体虚感冒咳嗽等疾病属于肺气虚弱,在敷贴期间可以吃些温补肺气的食物,如黄芪百合粥。黄芪可以补肺气,百合可以滋补肺阴,将黄芪、花生、百合适量加入大米中熬制半小时即可。
黑糖姜茶代茶饮黑糖姜茶中的黑糖性温而味甘,有健脾暖胃、补中益气、活血散寒的功效,而生姜的驱寒、温经散寒效果也很好,由二者制作而成的黑糖姜茶则可以很好的温经散寒、活血化瘀,对于体质虚寒的人来说再合适不过了。
莲子大枣羹小朋友的夏季,甜品比冰激凌更有利于健康,而且,儿童也是冬病夏治的主力军。
夏季可以常给孩子食用乌梅汤、薏米粥、莲子大枣羹、山药炖排骨等,对儿童健康是大有裨益的。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患病后食疗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不能完全代替药物治疗。同时,冬病夏治期间不宜进食生冷、海鲜、鱼虾或辛辣刺激的食品及冷饮,应避免受凉。
如何消夏防暑?1、天气炎热,出汗增多,勤洗澡,勤换衣,更要及时补水;
2、减少高温时段外出,若外出,做好防暑措施,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有条件的最好涂抹防晒霜,并随身携带一些防暑用品,如风油精、清凉油、藿香正气水等;3、晚睡早起,中午小憩,调养心神;4、饮食清淡,不肥甘厚味,慎用辛燥之品;5、保持心情愉快,戒躁息怒,避免情绪中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